2021年上半年,人民币整体跟随美指呈现震荡走势,1季度,得益于美国经济复苏、通胀上升,美债收益率攀升,美指走升,美元兑人民币一度升至6.5779的年内高点,而后美国经济表现不佳,美指疲弱,又拖累美元兑人民币创出6.3605的低点;6月份美联储转鹰派的表述,令美元兑人民币触底反弹。
下半年,在通胀压力下,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预期增强,并带动美指震荡走升,自6月末的92附近升至目前的96附近,不过,人民币并未随之走弱,反而呈现较强格局,美元兑人民币自6.46上方下破6.40,目前在6.37附近震荡。
在全球产能不足,供应链瓶颈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大环境下,中国的出口保持高速增长,为人民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保持景气。
直接投资顺差423亿美元;11月末,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余额为3.93万亿元,保持增长。
强结汇需求支撑人民币走势。
中国境内美元流动性依然充裕。10-11月份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在1万亿美元以上。
1.未来中国经济存在下行压力,但无须悲观;美国经济保持复苏,但增速可能自高点放缓。
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投资下滑拖累固定资产投资下滑。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额增加,有望在2022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基建投资稳定投资增速。
新冠变异病毒带来的疫情反复,限制了消费的持续恢复,不过伴随疫苗接种水平的提高,以及特效药的逐渐面世,疫情限制有望减弱。考虑到基数效应,消费增速可能在上半年偏弱,下半年回升。
美国就业市场继续恢复,零售销售保持增长,工业生产向好,经济保持复苏。
美国制造业PMI、消费者信心等数据见顶,可能意味着美国经济恢复的增速高点已过。
2.出口增速存下降风险,但中国国际收支有望继续保持景气。
高效的疫情防控措施下,中国新增确诊病例零星出现,保证了供应链的稳定,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东南亚等国家疫情反复,给供应链带来不利影响。 中国官方制造业PMI指数中新出口订单分项处于萎缩区域,加上基数效应,未来中国出口增长速度存放缓风险。
考虑到越南等国疫情再度反复,海外产能恢复仍需时日,替代效应也许较预期到来更晚。
美国工资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上升,美国消费需求仍存韧性。美国商业库存水平不高,商品供应短缺局面难以缓解,利好中国出口。病毒变异引发疫情反复,海外产能恢复仍需时日。
服务贸易项下逆差有可能扩大,但疫情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旅游业重启仍存变数,预计影响有限。
中国市场保持对外开放,直接投资、债券投资等有望保持流入。
3.中美利差有可能缩窄。
美国通胀压力短期内有可能持续,但存在缓解的可能。
美国通胀原因主要来自于国际能源价格上涨、货物运输不畅导致的供应紧张、美元流动性泛滥等。
短期来看,国际原油供需不平衡局面难以有效改善,价格走低的可能性不大。疫情影响之下,美国物流压力仍将持续。加上工人工资上升,美国通胀短期内仍将高企。
随着冬季的过去,能源需求有可能触顶。随着疫情状况逐渐改善,就业市场逐渐恢复,供应链不畅因素有望最终得到改善。
通胀压力之下,市场对美联储加速缩减购债、加息预期增强,美指仍将获益走强。不过,随着通胀局面的改善,预计关于是否加息的争论仍将持续。
美国后续有可能推进基建计划的实施,为筹集资金,美国可能增加发债规模,美债收益率有望走升。
中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经济下行压力下,收紧的可能性不大,中美债券收益率的差有可能进一步缩窄。
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描述删去了“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管好货币总闸门”以及“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等提法,表明宽松政策已经成为一种选项。
稳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加强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在美联储加息预期支撑下,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空间有限,一季度美元兑人民币主波动区间可能在[6.3,6.5],个别时点可能突破这个区间。
上半年人民币存回调压力,可关注6.70附近关口,更长期可能伴随通胀变化,美指持稳回落,且四季度有季节性结汇压力,下半年人民币存升值可能。 需要关注的是:如果美联储超预期升息,可能导致美元加速上涨,人民币汇率超预期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