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日本的创新变革,可以追溯到1970年,之后5次的创业热潮从实体时代到信息技术人性化沟通方法改革再到替换和整合现有业务/生活,创业公司类型也从制造技术类、网络服务类向交叉与硬件融合类逐步发展。”日本武士孵化器(Samurai Incubate)中国区负责人傅浩丰在日本的创新变革以及当前的创业环境会议上表示。
看似如火如荼的日本创新发展,实际也存隐忧。相关数据显示,日本开放式创新加速器计划数量有限,2012年仅有两家大公司从事相关活动,2018年刚达到150家。
“日本社会对于创业者的评价不高,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优秀的大学生当中78%希望进入大公司,大公司申请专利权比例也高达88%。”傅浩丰称,大型企业集合了人才、技术、资产规模的优势,且日本风险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也比其他发达国家低,美国的风险投资额是日本的8.2倍。因此,日本的创新如果没有大公司的参与支撑,创业生态很难形成。
“虽然个人创业不够活跃,但大公司的开放创新后劲十足,2016年福布斯500强排行榜有38家日本企业,但一半以上是制造业企业。目前,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大型企业开发新业务及投资初创企业。”傅浩丰指出,现在,很多大公司意识到创新的必要性,而考虑到日本本土初创企业的整体数量、质量、积极性、竞争意识等方面的短板,日本大公司非常愿意与国外的加速器、初创企业进行跨国合作。
“近年来,创业方面的日本网站明显增加,这从侧面说明个人创业逐渐被社会所接受。”中日新商业加速器EBC(Engine Business Center)创始人赵德鹏称。
若中国初创企业获得日本公司抛来的“橄榄枝”,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虽然日本由于国土面积小、人口密集、资源较少、市场较小,但很多企业瞄准国际市场,整体的国际化比例比较高,精细化管理优势明显。且日本市场比较成熟、规范,可以作为进入世界各国市场的跳板,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学习的地方很多。”赵德鹏称,当然,市场较小也是劣势之一,企业比较保守,信息技术方面没有跟上世界的变化,多数企业还是产品思维,没有搞清楚客户和用户的关系。
赵德鹏建议,中国初创企业若与日本企业合作,一是务必注重信用,即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严守诺言,特别是派驻日本的工作人员要注重细节,将公司的理念和未来的合作步骤等尽量具化、细化。二是重视人才的招聘,懂得产品与市场的科技人才、IT运营人才并不好找,不少赴日投资的中国企业都在此栽了跟头。三是切忌盲目投资,要找好当地靠谱的合作伙伴,再成立公司才会比较稳妥,否则即便是日本的大公司也会面临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