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贸易报
每一座城市都会不可避免地老去,一座城市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更迭交替的更新模式。更新,也正是一个时代发展的标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增土地的稀缺已成为现实,城市发展开始从“增量时代”进入到“存量时代”。因此,存量部分通过运用特色元素进行改造,增量部分按现代城市规划进行,“双量并行”成为城市发展的最佳选择。
纵观国内外城市更新的探索与实践,“微更新”“微改造”成为城市更新的主流方式之一,即在尊重和保持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存量城市空间进行小规模、小范围的局部改造,从而实现空间的活化。如上海有上生·新所、玻璃博物馆,长沙有超级文和友,成都有宽窄巷子等,这些文艺青年扎堆、聚集了城市记忆和人流的“网红”打卡地,前身多为废弃或闲置的老旧厂房、老旧街区、城市旧商圈、老旧楼宇。它们经过简易设计和细微改造后,成为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潮流空间,一度占据城市文化地标的制高点。
城市更新不仅仅是城市功能的优化和土地价值的重塑,更是城市文脉的传承复兴。以往的城市更新往往只是对建筑外观和功能更新,建筑所承载的生活故事、地方风俗等城市记忆常常被忽视和淡忘,城市记忆流失的问题依然突出。那么,如何在保持城市传统建筑文化肌理的同时,对旧改空间重新定位、功能重塑、活态运营,从而达到存量盘活,使内在价值及利用度最大化呢?这是各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寻找适合每座城市改造的最佳方案,使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在发展中找到平衡点?或许需要强化以下几项要素。
首先,延续肌理,重建在地城市记忆。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超过最富有想象力的想象,也超过最令人担忧的担忧”,即将消失的景致,即将淹没的历史,往往来不及回望就已灰飞烟灭。那些依托城市原有肌理而形成的社会形态和生活场景的消失,意味着一个地方所承载的城市记忆被丢失。因此,尊重城市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是打造一个成功的城市更新项目的基本前提。如甘肃境内的天水工业博物馆,前身是天水长城控制电器厂,这里承载着老一辈工厂人的光荣与梦想。在新旧融合、文脉传承基础上,充分尊重老厂房本身的建筑结构进行改造设计,以高辨识度的建筑形象和极具吸引力的高品质公共空间,赋予建筑生命和性格,为建筑空间价值赋能,塑造了城市文化爆点,使得存量空间重新融入了城市发展。
其次,功能重塑,激发存量空间活力。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更新改造的不应仅仅是载体,更应该关注要改造的空间在城市功能中的重新定位,并与周边形成联动发展。通过功能定位重塑,新的人群得以导入,使新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和原有城市的肌理有机结合。如此一来,旧改空间不再是一座功能孤岛,而是可以满足新时代公众群体需求的功能多元、业态丰富的城市生活场域。如位于上海的城市流量地标——上生·新所在改造过程中,将原来封闭单一的工作厂区改造成开放的混合社区,规划娱乐、秀场、剧场、零售、创意、产业等多元业态,将上生·新所打造成为既有休闲广场又能看灯光秀,还有露天市集、创意办公等7×24小时的开放社区,不仅提升了城市活力与品质,也让更多群体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再次,IP强化,创造城市文化增量。每一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人文风俗,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下,这些人文历史逐步积淀,形成各城市独特的气质。近年来,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强化文化IP的打造,成为很多城市的选择,以此引起更多人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与情感寄托,以城市空间存量创造城市文化增量。例如超级文和友将城市中散落的特色美食聚合,不仅保存了本土美食文化,也形成了品牌强大的文化号召力。复古的设计让那些年岁记忆里已经遗失的老街景重新“活起来”,整个空间环境承载了人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真切体验与情感,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在此空间体验、感受、获知时代文化。
最后,活态运营,推动城市更新常新。城市的不断发展,使得公众对旧改项目的空间利用和功能提升有了更高期待。因此,今天的旧厂房、旧街区、旧楼宇改造,更应该带着运营思维,注重产业、商业的导入,持续推动更新。换言之,以运营的手段为旧改加持,才算真正把握“旧物新生”的机遇,进而实现城市发展的新旧动能转化,让更新具有可持续性,否则只能沦为城市更新浪潮中的匆匆过客。如上海玻璃博物馆,前身是上海玻璃仪器一厂,承载着上海玻璃工业发展的百年遗产。设计者通过多样化的运营手段,将博物馆艺术设计展览及多元、开放的园区文化休闲项目融为一体,打造出一座以共享体验为主旨的博物馆级美学生活园区,为园区带来了可观的人流,人流拉动资金流,为人们常来常新提供坚实保障。
城市更新项目既要着力延续历史文脉,又要赋予建筑适应时代和城市发展的使用功能,通过活态化的运营,将存量空间重塑转化成城市发展动力。这是目前能够让更多人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路径之一。
(作者系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策划师)
本栏目文章涉及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