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外贸老被海关查验?可能是企业信用不“给力”。记者2日从海关总署了解到,“经认证的经营者”(AEO)高级认证企业平均查验率为0.57%,失信企业的查验率则高达84.76%。
AEO制度由世界海关组织倡导,旨在通过海关对守法程度、信用状况和安全水平较高的企业进行认证,给予企业通关便利。不同国家海关之间可以通过AEO互认,给予对方符合资质的企业相关便利。
海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海关共认定3236家高级认证企业,25624家一般认证企业,142.44万家一般信用企业,6788家失信企业。
认证级别不一样,查验比率大不同。以2019年为例,高级认证企业进出口平均查验率为0.57%,分别比一般认证企业(1.69%)和一般信用企业(2.44%)低66.27%和76.64%。而失信企业的查验率则高达84.76%,基本上是票票查验。对企业而言,查验越频繁,意味着成本越高。
值得一提的是,海关信用认证并非“一动不动”。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海关共向上调整企业信用等级1175家次,向下调整企业信用等级7531家次。企业信用等级“能上能下”,意味着守信表现不能“时好时坏”。
据了解,中国海关已经签署15个AEO互认安排,覆盖4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AEO互认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值已经超过中国进出口总值的50%。大部分AEO企业在境外的通关查验率有明显降低。
“我们还将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加强信用监管为着力点,以企为本,由企及物,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海关总署企业管理和稽查司司长胡东升说,根据企业信用等级实施差别化的信用监管,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一路绿灯”,对失信违法者“利剑高悬”,使其“寸步难行”,进一步助力做好稳外贸工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外资快速发展,外资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中国是世界最早遭受疫情冲击的国家,第一季度国内经济近乎停摆,但是在这样一个特殊关头,外商外资并没有失去对中国的信心,纷纷加大在中国的投资,与中国一起共谋发展。
持续扩大投资
今年4月底,总部位于法国的跨国公司施耐德电气在厦门增加了投资,计划生产新一代数字化绿色电气产品,彰显了施耐德电气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及其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总裁尹正表示,施耐德电气将继续深化和完善在华产业链,在创新和生态体系方面增加投入。希望携手本土合作伙伴共同创新,用更多优秀的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赢得市场青睐。
4月22日,埃克森美孚投资超100亿美元的乙烯项目,在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启动“云开工”。埃克森美孚公司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伍德伦表示,埃克森美孚公司对中国的投资意愿、在广东的发展战略没有改变,愿意与广东一起积极应对困难挑战,精诚合作,尽最大努力推进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继埃克森美孚百亿项目落地后,中国海油和壳牌合作的三期乙烯项目于5月17在广州、北京、荷兰海牙三地举行 “云签约”仪式,总投资达到56亿美元。
这些重大项目的落地反映出中国吸引外资出现齐头并进的态势,也表明中国不仅是生活用品的消费市场,更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也获得进一步稳固。
让外商愿意来、留得住、有发展
在当前全球疫情严重、经济复苏不确定的情况下,外商不退反进,继续加大在中国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营商环境的改善。今年两会期间,商务部提出,要重点落实好《外商投资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外商合法权益,保护知识产权,增强外商长期在中国投资的信心,让外商愿意来、留得住、有发展。
安永华中区税务服务主管合伙人夏俊表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开放的姿态、国际化的视野和专业化的政府服务,在优化营商环境和提供服务保障方面具备综合优势,给外资企业提供了更多‘愿意来’的可能性”。
当前,中国对外开放格局正从向东开放转为向东向西开放并重,中西部地区也从开放末梢变为开放前沿,税收政策的优势明显,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重要机遇,贵州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作为中国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先行区--贵州省会贵阳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业务,吸引了众多进出口企业聚集,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了优秀表率。贵阳市人民政府于6月1日举办“开放贵阳·筑力黔行”2020贵阳市云上外商投资洽谈会跨境电商专场活动,发布100个境外招商项目,并对招商项目进行“云签约”。
官方表示,他们将指导外资企业用好用足财政、金融、税收、社保、就业以及政府采购等各类帮扶政策,积极帮助外资企业协调纾解困难和问题,坚定企业在贵阳投资信心,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正是有着这些政策的支持,中国不断释放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号,吸引了外资,也增强了外商长期在华投资经营的信心。
中国市场仍然重要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数百名德国商界领袖希望尽快包机从法兰克福飞往上海,回到中国市场。虽然这次疫情严重威胁了中德贸易,但德国企业家并没有选择放弃中国市场。
俄罗斯战略问题研究所专家米哈伊尔·别利亚耶夫指出,德国组装厂需要的许多零部件生产中心恰好位于中国。当生产暂时中断时,中国在其供应链中的地位无法被取代。这就是为什么德国商人选择在中国生产刚刚重启时,就准备飞往中国并恢复经济联系,建立生产和合作链。
不光是德国企业家,一些跨国公司也对开始重启的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德国拜耳集团中国区业务负责人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积极信号表示认可,高度赞赏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并表示拜耳将利用进博会等平台,与中国消费者互动,展示拜耳在医疗保健和农业领域的创新产品及解决方案,以期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大成功。
美国亿滋大中华区总裁范睿思表示,随着中国持续加大开放步伐,亿滋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创新的商业模式、升级的消费需求,这些都坚定了公司和中国一起发展的决心。“今年,亿滋将连续第三年参加进博会,我们将在这个平台上展示公司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新品。”范睿思说。
安永近日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中国海外投资概览》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季度中企海外投资延续下降趋势,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及宣布的海外并购额分别下降2.8%及78%。其中海外并购额创十年来单季度最低值。
这些挑战不容忽视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企海外投资带来了较大影响。
因为全球疫情还处在僵持阶段,各国政府的入境管制措施可能延续甚至加强,这客观上可能导致部分项目人员、设备物资无法顺利通关入境,影响境外项目现场考察或参与投标、谈判。因疫情防控要求延迟开工或者无法继续建设,可能导致部分境外投资项目建设期逾期、成本增加或收入减少,甚至在与外方签订的国际贸易合同、工程承包、投资合同项下构成违约。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下,各国收紧外商投资审查的趋势也在进一步加速。今年3月以来,欧盟、西班牙、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印度等国家和地区,集中发布或启动制定外资监管新政。这些新政通过扩大审查范围、降低审查门槛、堵住审查漏洞等多种方式收紧外资监管。
如欧盟委员会于3月25日发布有关外商直接投资(FDI)和资本自由流动、保护欧盟战略性资产收购指南,在《欧盟外资审查条例》将于2020年10月11日生效实施之前提供指导性意见,以保护受新冠疫情影响的欧洲企业。这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就将产生重大影响。
疫情的蔓延,增加了中美两国未来进一步合作的不确定性。同时,由于最近《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FIRRMA)带来的制度变化,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将采取更广泛的监督,以对更多的收购进行审查。这些都可能导致中企对美投资短期内或将进一步放缓。
这些支持和机遇需要把握
面对疫情下中企“走出去”遇到的诸多问题,国家层面的指导和支持至关重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王毅外长在答记者问时也谈到:“中国外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聚焦的首要任务就是全力服务国内发展,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这为中企海外投资点明了方向——海外投资与并购将更注重企业的整体协同作用以及对国内实体经济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中企在海外布局上可以重点关注高端制造业、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等相关新兴产业标的。
商务部也推出一系列举措,帮助企业稳步推进境外投资合作项目:一是加强与东道国沟通协调,为双边投资合作项目所需人员入境和设备物资通关提供便利;二是简化对外投资核准管理程序,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三是协调支持行业中介组织为境外项目实施主体提供法律等咨询服务;四是发挥境外企业和对外投资联络服务平台作用,加强风险提示、应对指导和服务保障;五是建立海外企业疫情应对快速反应机制,帮助企业积极应对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中企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产业的发展机遇,寻找到与企业本身相契合的发展道路。如东盟在今年第一季度超越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未来对于区域产业链与供应链完善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提升。中企海外投资可以往这方面着力。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中国企业如何更好推进国际合作,推动更高质量“走出去”?全国政协委员、中投公司原总经理屠光绍指出,企业需要有总体的考虑和布局。他强调,企业应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做好新形势下境外资产安全保护;适应国际监管新形势,优化对外投资思路,加强与国际、当地机构的深度合作,建立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交易结构设计发挥双方比较优势,形成利益绑定,实现互利共赢。
爱尔兰投资发展局中国区总监张哲伟则表示,企业要对自身发展战略和资源进行梳理,打好基础;要充分利用各国投资发展局这样的目的国政府机构,更好了解投资环境,整合当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