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网新电商研究院发布《生鲜电商2020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下称报告)称,疫情期间“线上下单、生鲜到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让广大消费者充分感知生鲜零售平台所提供的服务价值,生鲜电商迎来强劲发展。
生鲜电商发展几经波折
从2005年易果网上线,生鲜品类首次触网至今,生鲜电商已走过15年。这期间,历经野蛮生长、行业洗牌、巨头入场,从早期区域垂直生鲜平台到现今前置仓和社区拼团领跑,生鲜电商已获千亿资金支持,各种创新商业模式加速更迭。
2014—2018年间,中国生鲜电商交易增速可观,吸引了众多综合电商平台和垂直电商平台涉及生鲜业务。但生鲜标准难统一、易损耗、毛利低、供应链长,消费者线上购买习惯一直未养成,大量中小型生鲜电商倒闭、被并购,行业起伏震荡,用户和资金向头部集中,每日优鲜、易果生鲜、本来生活等垂直生鲜电商在巨额融资的帮助下快速深耕,建立起上下游供应链和配送服务。
2016年的倒闭潮,使得资本对行业的投资开始减缓,平台大额优惠补贴不再,众多生鲜电商不得不开源节流,设法吸引更多用户,开辟更多消费场景,开始从线上向线下延展。阿里自建生鲜渠道及并购投资控股,进入全国扩张,2016年旗下盒马鲜生全面启动运营;腾讯通过与京东、美团、永辉合作参与生鲜电商布局。
2019年,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十几家生鲜电商企业由于融资能力不足等原因退出市场,行业渗透率与发展规模并不相匹。据艾媒咨询数据,2018年生鲜电商MAU(月活跃用户人数)为262.2万,渗透率为3.4%,相比于综合电商3.7亿MAU和70.3%的渗透率,生鲜电商渗透率不足5%。
事实上,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经历多年高速发展,原本已进入发展的平台期,2019年甚至还遭遇寒冬期。但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线上买菜刺激生鲜电商发展,成为复起契机,吸收和培养了大批新用户。
报告称,生鲜电商从互联网新生代的闯入、进击,到大公司参与角逐,各路模式孵化,再到近期突如其来的疫情对行业的拉动,可见该行业市场高频刚需、发展空间巨大。
“无接触配送”成主流
疫情防控期间,“到家”服务成首选。生鲜平台及商超线上销售激增,“送货到家”业务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井喷式增长。平台及企业积极储备物资,线下商超实体通过运营APP、开通自营微信小程序、与多方积极合作等方式快速拓展线上入口,触网“到家”业务。
数据显示,1月27日至2月13日京东到家平台总销售额同比增长450%,粮油副食同比增长540%、肉品同比增长1080%、休闲食品增长420%、蔬菜增长800%、水果增长350%、医药产品增长430%。
据苏宁易购集团副总裁顾伟介绍,苏宁菜场的“到店模式”在疫情期间迅速突显,全国销售增长达650%。环比2019年12月,大份量白菜、土豆等菜品旺销,重现冬储消费趋势。
同时,线下实体商超结合线上入口开放业绩突出。家乐福全国各地民生商品,特别是肉菜蛋奶均提高3—6倍的日订量;全国连锁超市大润发为保障疫情时期供应,日采购量达100吨以上,商品采购量达去年同期的4—5倍;永辉超市根据平日供应量的2—5倍进行物资储备。
随着抗击疫情的全面深入,多家生鲜平台都在第一时间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严格把控配送第一关,为抗击疫情拓展渠道。阿里、苏宁无接触式配送服务在全国上线;每日优鲜设立无接触配送存放点,为社区免费安装货架;京东无接触快递服务包括自提柜、便民服务点、无人车配送、指定地点存放、物业代收、保安室代收、社区配送Mini站等。
报告指出,因疫情产生的现实需求,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加速生鲜渠道变革,有望成为推动生鲜电商发展的重要动力。
艾媒咨询资深分析师梁硕祁认为,一般来说,消费者通过4—5次下单购买便可以形成消费习惯。而这场疫情已持续了几个月,大部分用户线上买菜的次数已远远超5次。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消费者偏好的一次变革,分化出一批更注重健康的高支付意愿群体,为更安全的供应链买单,获得更放心的食品,而且这种消费者偏好一旦形成将会持续下去。”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倪国华教授说。
联手抗疫,人才共享
疫情在短期内放大了线上平台的爆发式需求,但从宏观来看,互联网嫁接于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多个载体,电商的发展是与线下其他行业互相促进。
报告建议,面对挑战,政府和平台需多方协作,使用多重优惠政策,减压扶持线上线下商户;发挥科技布局优势,推出多重智能工具;安排紧急专项资金,开辟绿色通道服务。
针对复产复工,报告认为:“人员和资金是核心问题。”
日前,工信部出台20条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渡过难关。除政府层面外,大企业要勇于担当,积极向社会与行业输出各自优势资源。阿里、苏宁等企业面向工作受到短暂影响的人群,发布“人才共享”计划,解决短期人员需求,缓解就业压力。
2月5日,1000多名上海西贝员工去盒马“临时上班”,还有来自云海肴、望湘园、蜀大侠、奈雪、探鱼等30多家餐饮企业员工到盒马鲜生上班。盒马以临时外借的形式与这些企业达成用工合作,不仅缓解了餐饮行业受疫情影响出现的人员闲置和成本问题,而且解决了生鲜、商超行业因需求增长而导致的人力不足问题。
苏宁物流提供各类仓内分拣、包装,社区骑手、快递配送等工作岗位,释放大量工作机会,为待业人群、歇业企业带来积极影响。苏宁还在企业内部启动“跨界共享员工”,在特定时期内通过不同部门、不同体系间员工的短期调配和支援,实现效率与效益双提升。
从整个供应链层面,产地人手需求、运输和物流障碍考验着生鲜行业特殊时期供应链的基本功。排除万难保证农货上行、商品供应是所有平台的共识。然而供需两端的不平衡,导致疫情初期很多平台品类不全、暂时断货、售罄脱销、无法配送等情况纷纷出现。
梁硕祁认为,共享员工是对当下紧急情况的积极应对,有利于提高行业生产效率。这种灵活用工模式是生鲜电商行业未来可以探索的新用工模式之一。
全渠道全品类是突围之道
疫情终将被战胜,生鲜电商行业在经历短暂的繁荣之后,能否解决致命问题,是行业未来的关键所在。
虽然疫情给行业带来利好,但生鲜电商作为一个发展已久的行业,其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根据电子商务消费纠纷调解平台收到用户维权案例整理发现,生鲜电商行业乱象丛生,问题商品充斥,消费纠纷不断,消费维权困难,亟待规范整治。其中主要有商品品质不过关,食品安全难保障;商家久未发货,物流时效低;虚假促销“诱导”消费;下单容易取消难以及平台售后服务差等问题。
在行业口碑方面,艾媒商情舆情数据监测系统显示,生鲜电商网络口碑值为49.1,口碑偏负面。梁硕祁认为,疫情期间生鲜电商迎来风口,但其商业模式十分“烧钱”,加上产品同质化、同行之间通过“价格战”进行竞争,企业资金链依赖强度加大。如何优化供应链管理、减轻运营成本、提高造血能力,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倪国华指出,生鲜的本质是零售,遵循零售业全链条规律,有效的物资储备、人员保障、全链路打通、更多线上入口及场景等模式创新是为发展之道。同时,健康意识深入人心,会拉动健康食材需求的增长,短期保鲜、冰冻冷鲜、长期优鲜等品类未来会有很大增长空间。
报告建议,日趋集中的生鲜电商平台,想要持续赢得用户、不断发展壮大,需要大规模扩充品类、拓展渠道、升级全产业链条及供应能力,变成一个能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费全场景全品类的服务平台。
定位专家顾均辉表示:“长远来看,疫情并不是生鲜电商发展的强心针。在人们生活逐渐回归原有轨道的当下,生鲜电商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找准自己的差异化道路,才能真正抓住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乘势而上。”
来源:中国对外贸易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