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两国经贸合作互补性强。随着缅甸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在缅开展投资合作,业务范围不断拓宽。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谈到,2017年,中国与缅甸贸易增长10.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简报称,2017年,在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中,缅甸(增长7.2%)、柬埔寨(增长6.9%)、老挝(增长6.9%)三个国家以高增速领跑东盟。
共建中缅经济走廊
中国驻缅甸大使洪亮日前表示,近年来,中缅两国政治友好互信不断加深,经贸合作稳步推进。2017年5月,中缅两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2017年12月,中缅两国领导人就共建中缅经济走廊达成了重要共识。当前中缅双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以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皎漂经济特区、仰光新城、中缅铁路和公路,以及中缅电网互联互通等项目为核心,积极落实中缅经济走廊建设。
缅甸驻华大使吴帝林翁表示,缅中两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两国人民之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胞波”情谊。如今,缅中两国之间已经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他坚信,在两国亲密关系的基础上,两国间历久弥新的“胞波”情谊与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必将得到巩固和发展。
缅甸通过新《公司法》
2017年11月缅甸联邦议会通过新《公司法》,总统于12月签署批准。
按照新《公司法》,可以在线申请注册公司,独立个人也可以申请注册公司,取消了以前必须有几个人才能成立公司的规定。旧《公司法》规定,只要有1%外国人股份,公司就被确定为外资公司。新《公司法》规定只有超过35%的外国股份才被确定为外国公司,外国人也可以入股国内公司。
新《公司法》虽已通过,但到宣布开始生效、到各部委做好准备还需等待大约7个月时间,预计将在2018/2019财年开始执行。
缅甸经济
缅甸矿产资源主要有锡、钨、锌、铝、锑、锰、金、银等,宝石和玉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石油和天然气在内陆及沿海均有较大蕴藏量。水利资源丰富,水利资源占东盟国家水利资源总量的40%,但由于缺少水利设施,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主要工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小型机械制造、纺织、印染、碾米、木材加工、制糖、造纸、化肥和制药等。
农业为国民经济基础,可耕地面积约1800万公顷,尚有400多万公顷的空闲地待开发,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四成左右,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芝麻、棉花、豆类、甘蔗、油棕、烟草和黄麻等。
交通以水运为主,铁路多为窄轨。主要港口有仰光港、勃生港和毛淡棉港,其中仰光港是缅甸最大港口。
缅甸有五家国有银行,分别为:缅甸中央银行、缅甸农业银行、缅甸经济银行、缅甸外贸银行和缅甸投资与商业银行。主要私人银行有19家:妙瓦底银行、甘波扎银行等。
缅甸自1995年1月起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该国大部分进口关税为从价税,对进口农产品实施的最惠国关税率平均达8.6%,逾半农产品的关税率低于15%。另一方面,非农业产品的最惠国关税率平均为5.1%。例如,出口至缅甸的纺织品,最惠国关税率平均为8.3%,电动机械则为4.5%。
走进缅甸
缅甸本财年截至1月26日(2017年4月1日至2018年1月26日),对外贸易进口额达151亿美元,较上财年同期增幅达15%。其中,国营部门进口额8.41亿美元,私营部门进口额142亿美元。初级工业品是缅甸最大的进口产品,进口额达60.7亿美元,较上财年同期增长14.1亿美元。生产资料和个人消费品是缅甸另外两大进口产品,进口额分别为54亿美元和36.5亿美元。除上述三大进口产品外,缅甸还进口化工产品、化肥、橡胶原料、工业用纸、水泥、火车机车及辅助设备、汽车、轮船、农用拖拉机、手机及其他通讯设备、电脑及其他电子设备和施工工具等。
中国对缅主要出口: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纺织品、建材、摩托车及其配件、化工产品、日用消费品等。
在缅甸开发工业区、建设新城市、城市发展、开发港口和内陆港口、管理与维修机场项目、维修飞机、物流运输、电力生产与供应、开发可再生能源、卫生医疗服务项目等项目中投资的企业,将获得享受免税减税待遇。
农业、基础设施、产能合作和旅游等方面,是中缅双方加强合作的重点,中国企业有很多新的机遇。
缅甸地理位置优越。缅甸连接东南亚与南亚,跟印度、孟加拉相邻,是中国到印度洋最近的陆上通道、到南亚最近的市场渠道。东盟已与印度签署了自贸区协议,中国在缅甸设厂,有关产品可以零关税进入印度这个有12亿消费者的大市场。
仰光目前已开通的主要国际航线有北京、昆明、广州、南宁、香港、曼谷、清迈、新加坡、吉隆坡、河内、胡志明市、东京、首尔、多哈、法兰克福航线。国内大城市和主要旅游景点均已通航。
中国工商银行、越南投资与发展银行等20余家外国银行在缅设有代表处。
缅甸投资委为外资企业排序在缅投资方向
缅甸投资委秘书长吴昂乃乌近日表示,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外资在缅投资可能会集中在工业生产、食品加工、房地产和通讯领域。吴昂乃乌表示,缅甸投资委将优先考虑推动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的行业。首先,将主推低技术含量(Low Technology)与劳动密集型(Labour Intensive)产业,其次为食品加工(Food Processing)、房地产和通讯行业。吴昂乃乌还表示,看好2018年的房地产市场,政府将对《公司法》作出调整,出台《公寓法》,外资进入条件会出现重大变化。因此,长期冷淡的房地产市场将有望回暖。电信领域,2017年成为在缅最大外来投资,2018年,该领域还将延续这一良好态势。
缅甸驻华大使吴帝林翁:期待与中国加强技术合作
缅甸驻华大使吴帝林翁说,缅甸和中国山水相连,胞波情谊源远流长。自2011年缅中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高层互访频繁,不断推动了双方在政治、经济等各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目前,中国是缅甸最大的贸易国和投资国。据吴帝林翁介绍,2017年,缅中两国的贸易额已经达到120亿美元,其中边境贸易额约为64亿美元,中国对缅甸的投资约占缅甸接收外资的30%。
据了解,随着中缅政治互信和双边关系不断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中缅经贸合作快速发展,中国对缅甸投资步伐加快,两国经济联系日趋紧密。近年来,中资企业加大了在通信、纺织服装、房地产、农业、电力、能源等产业的投资力度,双方正积极推进公路、铁路、电网设施等互联互通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为缅甸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动力。
由中国政府倡议建设的“中缅经济走廊计划”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吴帝林翁看好该计划的实施。
此外,今年是中国—东盟创新年,吴帝林翁指出,创新是发展的关键,中国在高铁、人工智能、武器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缅甸期待与中国及其他东盟国家加强技术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给缅甸带去中国发展红利
随着中缅政治互信和双边关系不断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中缅经贸合作快速发展,中国对缅甸投资步伐加快,两国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中缅贸易额在1988年至2017年期间增长了约2.2倍。中国在2011年至2012年间占缅甸外资贸易额的28%,2016年至2017年这一占比增长至40%。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7年中缅两国双边贸易总额135.4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其中,缅甸向中国出口45.3亿美元,同比增长10.5%;中国向缅甸出口90亿美元,同比增长10%。截至2017年年末,中国对缅甸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达51亿美元。中国仍然是缅甸第一大贸易国,也是东盟的主要贸易伙伴。
据缅甸投资与公司管理局数据显示,至2018年2月28日,中国(包括港澳地区)在缅甸外商直接投资(FDI)中排名第一,投资344个项目共达248.5亿美元,占允许外商投资总额的40.14%。
互利共赢共谋发展
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拓宽和加深两国经贸合作,已经成为中缅两国政府和工商界的广泛共识。近两年来,中资企业加大了在通信、纺织服装、房地产、水泥、农业、电力、能源等产业的投资力度,金融和法律服务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双方正在积极推进公路、铁路、电网设施互联互通项目,以及皎漂经济特区项目和仰光新城开发项目等一批大型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为缅甸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动力。
在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和中国企业商会近日共同举办的中缅企业家联谊晚会上,洪亮大使致辞表示,缅甸中国企业商会过去几年的发展成效显著,目前约有300家会员企业,成员中的大多数企业已经成为当地公司可靠的商业伙伴。商会已于去年在缅甸合法注册,既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也是一个服务平台,旨在调动两国政府和工商界的资源,更好地促进政府与商界之间的对话,建立强有力的公私合作关系,帮助企业更方便、更有效地分享商业机会,促进经贸发展。
缅甸工商联合会主席佐敏温在会上表示,中国不仅是我们的近邻,更是我们重要的贸易伙伴。当前,缅中双向贸易持续繁荣,缅甸工商联合会已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地方省市的几家工商业联合会签署了24份谅解备忘录。缅甸工商联合会愿意在贸易合作与投资方面向中方提供必要的协助。相信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够帮助东盟和大湄公河次区域成员国通过区域价值供应链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网络,促进数字化经济转型发展。希望中国能够助力缅甸与柬埔寨、老挝、越南等国家一起,在未来几年实现“东盟数字经济”的东盟4.0产业。
经贸合作前景美好
佐敏温主席强调,2017年缅甸入境游客数据显示,中国游客约为18.4万人次,仅次于泰国游客的24.3万人次,位居第二。缅中旅游与贸易持续繁荣发展,得益于“中缅经济走廊”与“一带一路”倡议。“我们也希望中缅两国持久保持传统友谊与合作,通过商务旅游、文化休闲旅游,提高两国人民的互动与交流,加深彼此的友谊,共享和平与繁荣。”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缅经济走廊计划为缅甸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提供了历史性的时机。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经商处参赞谢国祥表示,在两国领导人共建“一带一路”和“中缅经济走廊”的重要共识指引下,两国经贸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和美好前景。中缅双方正在积极推动经济走廊建设,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特区以及其他众多领域,两国工商界的精英也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寻找合作空间。
患难见真情,事实证明,中国是缅甸真正的朋友。作为缅甸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中国正努力向缅甸胞波兄弟提供支持和援助,帮助缅甸更好地应对挑战。缅甸投资委员会秘书长吴昂奈乌近期在参加中缅商业合作座谈时强调,受若开邦事件影响,西方对缅甸的投资速度有所放缓,但来自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投资依旧强劲。中国政府倡议建设的“中缅经济走廊”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有利于促进缅甸各行各业的发展,创造社会福利,加深两国的友谊。
缅甸多举措推动GDP持续增长
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缅甸经济观察》报告预测,缅甸2018年的经济增速有望达到6.4%,2019年有望达到6.7%,而通货膨胀率从2017年的7%降至5.5%的温和水平,且有望于2019年进一步降至4.9%。从数字指标上来看,缅甸的经济增速,既便与菲律宾、越南这些经济增速在东盟国家当中排名靠前的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缅甸近年来经济增速指标亮眼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外国投资带动缅甸加工及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根据缅甸投资与公司管理局的数字,上财年缅甸制造业吸引的外资超过了交通、通讯、饭店及旅游等行业,位居第一。这其中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在内的周边国家的企业,这些企业看重缅甸劳动力成本在东盟国家当中较有竞争力的因素,纷纷投资建厂。在加工及制造业的诸多门类当中,制衣产业近年来成为缅甸出口最多的行业。目前,缅甸成衣行业的外商投资比例占到了全行业的九成。
根据缅甸成衣加工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成衣出口已经成为缅甸位列天然气出口之后的第二大出口项目。缅甸政府已经把成衣的加工与出口列为了国家出口战略中的七个重点行业之一,力图通过加大包括成衣出口在内的一系列行业出口,改变国家对外贸易逆差的状况。缅甸政府正在设法提升缅甸成衣产业在国际成衣产业链当中的地位,通过打造成衣“缅甸品牌”,改变过去为外国厂商做“来料加工”的低端模式,以改善成衣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并进一步扩大就业。另外,与成衣业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制鞋行业。由于越南、泰国等国的制鞋企业员工薪资上涨的缘故,包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及韩国等地区的企业正开始加大在缅甸投资建厂的力度。
大力开展能源电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缅甸过去由于电力基础设施落后,长年饱受缺电的困扰,即便像在仰光这样的大城市,在夜晚的用电高峰也经常发生停电现象。当地的很多企业单位都自备柴油发电机,以应对不时到来的停电。电力供应的不足,已经成为限制缅甸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对此,缅甸政府提出了在2030年全国通电的目标。通过综合运用水力发电、天然气、光伏、风力发电等多种手段,一方面解决仰光、曼德勒等大城市不断上涨的用电需求,另一方面让缅甸的广大农村用上电。
为了解决缅甸南北电力不均衡问题,缅甸政府上马了两条南北输电通道,进行“北电南送”,用北部的电力缓解本国中部的曼德勒、内比都以及南部的仰光等大城市的电力紧张问题。另外,缅甸政府一方面放开了对本国私营企业进入电力行业的限制,另一方面大力吸引在电力基础设施方面的外国投资。就在今年3月份,中国云南能投集团在缅甸投资建设的仰光达克鞳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一期106MW发电项目举行了竣工仪式,电厂一期工程就可以满足仰光4.2万户家庭用电。缅甸电力与能源部部长吴温凯表示,这将极大地改善仰光的能源供应现状,推动国家发展和进步。
效法中国深圳打造仰光新城,推动GDP持续高速增长。4月31日,缅甸仰光新城开发公司与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仰光新城的基础设施和新地区建设的框架协议。仰光新城位于仰光河西岸,涉及5个乡镇。新城将被打造成智能、清洁、现代化的城市。新城中将建设其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包括住房、桥梁和工业区等,一期工程投资达15亿美元。仰光新城建成后,不仅能解决目前仰光住房短缺的问题,还将解决200万人的就业。
仰光新城开发公司的相关人士认为,仰光新城的建设将效法中国的深圳特区,通过大规模的引进外资以及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来保证GDP的快速增长。目前,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盟国家的企业家对于仰光新城项目表现出越来越高的兴趣。新城未来不仅将提振仰光周边的经济及民生,还将为整个缅甸发展外向型经济打开一扇窗口,因而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而言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
缅甸明年经济增长有望达6.7%
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缅甸经济观察》报告预测,由于政府加速改革和推进金融行业现代化,缅甸经济增长2019年有望达到6.7%。
世行驻缅甸、柬埔寨、老挝代表处负责人艾琳表示,世行对缅甸改革中期展望整体积极,预计新一波外国投资将刺激缅甸经济向好。报告显示,尽管国内外经济不确定性增强,但得益于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生产恢复、制造业表现改善、服务业增长强劲等利好因素,缅甸经济增速2018年仍将达到6.4%,较上年提高0.5%;同时,通货膨胀率从2017年的7%降至5.5%的温和水平,且有望于2019年进一步降至4.9%。
世行建议,缅甸政府应确保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尤其是应探索金融包容发展的投资模式并强化宏观经济基本面。艾琳呼吁,缅甸政府应妥善应对掣肘营商环境优化的风险因素,尤其不能让政府正推行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计划出现倒退,一要通过财政支出带动能源、交通领域基建投资,以培育并保持私营经济成长的有利环境;二要投资人力资源发展尤其是教育产业。
世行驻缅甸首席经济学家汉斯说,经济基本面和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稳定有助鼓励缅甸私营经济活动,故缅甸公共投资应增强针对性以维护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向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