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一带一路 » 丝路信息 » 正文

报告显示:中国电动汽车竞争优势源自创新驱动

发布日期:2024-06-20  浏览次数:28


来源: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上海6月20日电(葛佳明) 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与欧盟中国商会联合编写的《绿动欧洲: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欧发展报告》(简称《报告》)当地时间19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对外发布。

《报告》对在欧中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进行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同时参考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的数据和观点,详细剖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优势。

《报告》认为,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得益于车企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找准了定位,抢得了先机,逐渐形成三大竞争优势:中国新能源汽车持续投入研发,技术迭代迅速;基于中国制造基础,中国新能源汽车构建起完备的产业链;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建立了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优势在于技术创新

《报告》认为,从设立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到确立“三纵三横”研发布局,再到企业加快创新步伐,中国电动汽车的产品性价比不断提升。

瑞银2023年曾发布比亚迪海豹车型的拆解报告。瑞银认为,在同类情形下,比亚迪海豹较竞争对手享有约15%到25%的成本优势。海豹的“价格力”不仅源于中国相对较低的生产要素成本,更多得益于技术变革、工艺创新、工程设计简化,且比亚迪采用高度垂直一体化模式,约75%的零部件自产,多种因素共同构成了其成本优势。

《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汽车发明专利持续增长,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专利总申请量的近七成,长期的研发投入奠定了中国在“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方面的领先地位,直接反映出中国电动汽车的技术积累。

 

图片 1.jpg

图为中国制造电动汽车竞争优势调查

“目前全球动力电池销售前十的企业中,一半以上来自中国。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2%,位居首位,市场规模连续六年全球领先。”《报告》指出,中国动力电池具备成本、规模、产业链的领先优势。对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中国企业也在加大研发力度,并取得一定突破。

《报告》称,智能化技术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变革的另一大战略方向,中国汽车智能化应用路线清晰,明确了“聪明的车”+“智慧的路”这一“车路协同”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方案,同时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与此同时,AI大模型应用正在快速“上车”,让汽车产业进入人工智能、跨界互联、智慧交互等多种技术创新演绎的时代。

中国汽车工业长期以来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输入,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使得技术流动方向出现逆转,多家欧洲车企与中国车企展开技术合作。

中国汽车产业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

“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大、最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报告》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逐步形成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是其可持续降本增效,竞争优势逐步显现的又一大因素。

基于中国原有的制造业基础,中国新能源汽车构筑起从材料研发、工程设计到制造管理、总装集成的完备的产业链。

《报告》认为,成熟的工业制造能力与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体系共同保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更新与高效生产,进而使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

据介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的地区,基本都形成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打造出由整车企业带动、配套先进智能网联产业链以及优越产业政策环境的产业生态。

中国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完善

“中国补能配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报告》援引公开数据称,到2023年底,中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达859.6万台,同比增长达到65%,上海等17座城市的公用桩覆盖率超过80%。

到2023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2000万辆大关,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过76%。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提升,充电设施的完善至关重要。

事实上,除了充电基础设施,中国市场也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换电”模式。《报告》认为,和充电模式相比,换电模式补能时间大大缩短,能节省消费者的时间成本,成为充电模式的有益补充。

《报告》指出,中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与引入外资、国际合作密不可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也是在坚持开放合作背景下,由国内、国际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随着绿色、低碳转型的加快,未来中欧汽车领域企业可加强合作,共同做大新能源汽车市场“蛋糕”,促进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