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一带一路 » 丝路信息 » 正文

向“新”突围 丝“耀”东方

发布日期:2024-04-30  浏览次数:3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江南四月,莺飞草长,恰是蚕农“好花时节不闲身”。纤纤蚕丝,编织出绵延千年的桑蚕丝绸产业。

千百年来,中国丝绸以其独有魅力和绚丽色彩,搭建起联通东西的丝绸之路,成就世界对东方的瑰丽想象,在“一带一路”中延续光荣与梦想。

如今,以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增长方式、发展路径,丝绸不仅成为时尚产业的宠儿,更跨界成为医疗、美容、仿生材料。古老传统的丝绸,历经浮沉迎来新生。

古与今、旧与新、东与西,古老丝绸向新而变;一丝一缕,写下“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

一粒茧,向“新”求效

蚕宝宝养在

桑树上、蚕房里,也在黑灯工厂的“宿舍”里……

一次痛定思痛,颠覆了5000多年的养蚕传统。

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保护区里,百亩桑树青翠欲滴,蚕匾上,白胖的春蚕“沙沙”地啃食桑叶。这里保留了传承千年的“塘基种桑、蚕沙养鱼”生态农业模式。

200多公里外,绍兴嵊州的黑灯工厂里,蚕宝宝住进“宿舍”,吃着饼干状的人工饲料。饲料包含豆粕、玉米粉、桑叶粉、复合维生素等,针对不同阶段的需求调配合成。

恒温恒湿无菌的养殖车间里,机械臂将一批批桑蚕置于饲养盘中;生产车间里,雪白的蚕茧倾泻而下……静谧而繁忙的流水线,诉说着一个古老产业的蜕变。

嵊州是“中国领带之乡”,曾经“一条领带行天下”,产量占全球60%以上。嵊州领带的原材料正是桑蚕丝。

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耀难忘十多年前,一场耗时7天的集体谈判。当时,传统桑蚕业生产效率较低、劳动力青黄不接,东部地区蚕茧产量连年下滑,原材料价格高企,国内虽然也在推动“东桑西移”,但一时远水难解近渴,领带企业面临亏损。

经过艰难拉锯,最终,美国客户同意每条色织领带提价0.1美元。危机虽然有所缓解,但金耀深深感到,这来之不易的0.1美元,是产业长期在微笑曲线底端的无奈。

“产量到了‘天花板’,利润却一直在‘地板’。怎么办?”金耀说,想要告别一美分、一美分抠利润的日子,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只能从创新里找答案、要结果。

他的脑子里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蚕宝宝能否工厂化养殖?”

2019年,历时七年、投入数亿元、反复试验千万次,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传统的桑蚕只能养春秋两季,桑蚕进厂突破了养蚕的季节性限制和蚕对桑叶的高度依赖,实现全天24小时、全年365天不间断产茧。

在当年的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这项技术入选中国科协组织评选的“颠覆性创新榜”。

2019年投产以来,工厂化养蚕项目产能稳步扩张增长,一期项目形成了年产7000吨蚕茧的生产能力,2023年3月投产的二期项目总产能达到了4万吨,相当于40万蚕农一年的养茧量。

嵊州市长潘超英说,嵊州传统的丝绸领带、厨具等块状经济特征明显,必须转变思路,摆脱传统的增长路径和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根丝,向“新”求变

一根丝能做什么?

织成布,织成绸,还能做成血管、敷料、仿生人工骨……

一丝一缕,千变万化,催生新赛道、新产业、新优势。

从湖州市区往南约七八公里,钱山漾遗址隐匿在一大片桑树林和油菜花中。这里是“中国丝绸之源”,出土了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绸产品,距今4000多年。

水网织就的杭嘉湖平原,孕育出最莹润轻软的蚕丝。这里出产最优质的蚕茧,一个就能拉出1200米长的丝;闻名中外的辑里湖丝,“细、圆、匀、坚、白、净、柔、韧”;一丝一缕织就薄如蝉翼的纱绡、光泽柔绸帛、多彩绚丽的锦缎……

在数千年前后的今天,一丝一缕正在迈向千变万化。

流光溢彩的蝴蝶缎、可机洗的真丝睡衣、轻薄的防晒真丝面料……日前,在浙江绍兴国际会展中心召开的首届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展上,一批新型丝绸面料引来往客商关注。

凯喜雅控股有限公司展台前,负责人展示了一款“特殊”的睡衣,这件衣服的门襟两侧看上去色泽不同、质感不同,“看上去较新的这一面是可机洗面料,已经机洗过20次了,另一面是普通面料,只清洗过2次,洗过更多次的这一面色泽却更鲜亮。”

“可机洗、可防晒、可防水的新型丝绸面料,将改变人们对丝绸娇贵、难打理的刻板印象。”该负责人说。

一根丝,除了织一块布,制一件衣,还能做成什么?

在西湖丝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实验室,一粒蚕茧经脱胶溶解,再由溶液变为冻干粉,最终成为化妆品级和医用级原料。

“在我看来,蚕丝是‘百变’材料。”“85后”企业创始人郭成辰说。4年前,郭成辰从美国完成学业回国加入西湖大学,组建“功能生物材料”实验室,致力于开发新一代生物医用蚕丝蛋白材料和医疗器械。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蚕丝蛋白在生物相容性、体内可降解性、易加工性和功能可拓展性等方面的优势被逐渐揭示。蚕丝也由传统的服饰纤维,华丽转身成各式各样的功能材料。

目前,郭成辰和团队研发的可溶性再生丝素蛋白原料实现大规模量产,年产能已达到吨级,添加有再生丝素蛋白的护肤品已经上市,他还计划用天然蚕丝蛋白作为有机模板,结合独创技术,制备蚕丝蛋白仿生人工骨修复材料。

“用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我们期待开辟出产业新赛道、新产业、新优势。”郭成辰说。

一片绸,向“新”突围

一片如何“增值”?

从前卖面料,如今卖时尚、卖科技;从前“堆着卖”,如今“穿着卖”;从前“按匹卖”,如今“论米卖”……

创新求变,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打开AI丝巾定制小程序,输入生肖、性别、喜欢的风格,即时可生成独一无二的丝巾图形……用AIGC定制一条丝巾,从设计到生产完成最快只需2个小时,生产过程近乎零碳零污水排放。

“我们可以为全世界近80亿人每人定制10万条不重样丝巾,每一条丝巾都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万事利集团董事长屠红燕说。

从引进国外技术服务,为国外品牌贴牌加工,到输出自主新技术、新品牌,屠红燕走过一条破茧成蝶之路。中国丝绸企业,生产了全球80%以上蚕茧和生丝,却长期挣扎在价值链低端。一条国际品牌的丝织品价格上千元,中国企业只能赚取到低廉的加工费,这深深刺痛了屠红燕。

“我和母亲两代人干一件事,有两个不变的初心,一是专注主业,二是永远创新。”她说,就算捧着历史的“金饭碗”,一味固守传统,竞争力也会萎缩。屠红燕下定决心,推动企业从传统纺织向文化创意型现代时尚产业升级。

北京奥运会上,一袭“青花瓷”颁奖礼服尽显东方韵味;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服装、丝巾、宴会请柬、席签、菜单、嘉宾礼包、住所用品等,丝绸融入时时处处;杭州亚运会上,近200名国内外运动员收到了印有他们夺冠时刻的定制丝巾……

从卖面料到卖时尚、卖科技,从“堆着卖”到“穿着卖”,从“按匹卖”到“论米卖”……曾经的传统产业,已成先进制造。一批企业创新求变,走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推动中国向世界最大的丝绸终端商品制造研发设计国转变。

走进位于绍兴柯桥的中国轻纺城,海岛丝、莫代尔、天丝……各类面料如同百花争艳,令人目不暇接。浙江大树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端醋酸尤其受到欢迎,这款新型面料柔滑舒适,光泽和性能接近桑蚕丝,也被称为“人造丝绸”,不仅远销海外,还多次亮相米兰时装周。

“要想继续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通过理念更新、产品创新,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在存量市场找到增量之路。”浙江大树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邵灵彬说。

千百年前,当至美、至、至柔的中国丝绸沿着丝绸之路传向欧洲,世界无不惊叹于中国丝绸的精巧绝伦、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如今,东方元素融合西方剪裁的“新中式”又悄然站上风口。

这几天,曾经“日出万匹绸”的千年古镇濮院,处处是秀场。国内外青年设计师品牌新品在街头巷尾发布,运动针织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中心启动,时尚中心秋冬联合订货会热火朝天……古老的时尚基因正在苏醒。

穿行在杭州中国丝绸城,马面裙、宋锦外套、香云纱衬衫……新颖款式琳琅满目,往来人流熙熙攘攘。“新中式”的热潮,是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兴起,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东方美学的回归。

新旧转换间,古老丝绸立足传统经典,以创新为主导,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焕发无限生机。(记者何玲玲 朱涵 张璇)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