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殷勇8月12日在首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表示,传统开发性金融模式已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巨大的资金需求,在相关基础建设投资中应强化开发性金融杠杆作用。
殷勇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可覆盖全球范围内接近70%的人口,这也导致相关建设资金需求量较为巨大。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从2016年至2020年的五年时期中,除中国外亚太地区国家仅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需求就大约为每年5030亿美元,但资金供给量总额仅为每年1960亿美元。
根据中央外汇业务中心数据,“一带一路”全部覆盖区域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将会超过每年6000亿美元,但目前以开发性为主的主要国际金融机构的资本金总规模不过5134亿美元。殷勇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开发性金融应发挥主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开发性金融的模式目前已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巨大的资金需求。比如资金没有发挥杠杆效应;开发性金融采用保本、微利的模式隐含一定暗中补贴,但收益国家不买账;开发性金融的资金成本相对较低,导致不同国家或不同项目之间存在攀比,以及违约赖账。
事实上,在动用政府资金发挥资金效益方面,世界上已经出现可借鉴模式。例如应对次贷危机中,美国政府采用了注资形式来发挥资金的杠杆效用,向出现风险的金融机构注入股本金,通过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银行的新发行债务提供担保,“注资+担保”的模式成为政策设计的关键。
“而欧洲在应对债务危机时,通过欧盟和欧洲投资银行共同出资335亿种子基金,通过采取担保、劣后级股权等方式,可以撬动总共5000亿欧元的投资规模,杠杆率达到15倍。”殷勇认为,结合上述成功经验,“一带一路”基础建设投资中应该发挥开发性金融杠杆的作用:资金应当尽可能用于股本投资,撬动更多债务融资;尽可能用作劣后级资本撬动更多股权投资跟进,并更多采取公私合营模式,投资基础设施等正外部效应强的项目。
此外,由于“一带一路”建设中约一半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都在投资级以下,分散风险也是一大重点。“杠杆效用发挥后,分散化风险管理手段可以让有限资金避免集中在少数大型项目上。”殷勇表示。
而在币种选择上,也需要注意一些错误认识。“美国、日本、欧洲实行零利率、负利率政策,人民币10年期国债利率则达到3.5%左右的水平,给人形成的印象是我们的资金没有竞争力。”殷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两种货币之间可以通过货币掉期操作进行转化,也能提供多个币种的融资选择,“人民币池子相对更大,所以我们在提供人民币资金方面更有相对竞争优势。”
(原标题:央行殷勇:“一带一路”资金缺口大 需强化开发性金融杠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