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控(005)、恒生(011)及东亚(023)先后放榜,最受关注当然是汇控,儘管业绩逊於预期,但大行一於少理,继续看好;加上恒生及东亚两家本地银行表现均好过预期,本地银行股前景还是一片光明。
汇控在狗年首个交易日率先公布业绩,虽然去年税前盈利高达171亿美元,比前年多近2.5倍,但去年第四季税前盈利按季却下跌50.1%,较市场预期低。最令股民失望的,就是集团未有如市场预期公布新一轮股份回购计划,即使时任行政总裁欧智华在电话会议中解释,集团计划今年上半年發行50亿至70亿元额外一级资本证券,技术上不可同时进行股份回购,并重申仍会审视回购股份的可能性,但仍未能挽回股民信心,加上末期息只派21美仙,全年派息与去年相同,令当日股价收市挫3.11%,报80.95元。
大行仍看好汇控前景
即使汇控业绩有上述三大「死因」,但大行对「大笨象」并非一致看淡,当中摩根士丹利就在周三發表研究报告,指汇控上季业绩逊预期,下调今年除税前利润预测5%,惟仍相信2018至2019年收入增长可达6%水平,港美加息及贷款增长将帶动净利息收入增长,收入增幅大於成本增幅确保稳定业务投资,料2018年及2019年收入增幅将大於成本增幅2%。计及拨备,料基本除税前利润将以两年8%之年複合率增长,股东权益回报率可升至10.4%。摩根士丹利给予目标价由89元下调至88元,但由於集团资本回报吸引,以及收入增长前景仍强劲,维持「增持」评级。麦格理、花旗、里昂及高盛等大行亦给予「买入」或「跑赢大市」评级。
事实上,撇除回购及股息因素,汇控不论在盈利能力及资产质素上,都进步不少。论盈利能力,虽然集团全年净利息收益同比下跌5.5%,净利息收益率(NIM)更同比下跌10个点子至1.63%,但前年第四季净利息收益却环比上升2个百分点至72.72亿美元,随美国继续加息及全球经济回暖,息差扩阔势会令净利息收益上升;至於资产质素问题,前行政总裁欧智华亦在过去7年的任期内「拆弹」,一级资本比率同比上升约1个百分点至14.5%,同期槓桿比率只微升0.2%。虽然集团没有增加派息,但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股东权益回报率(ROE)却成功实现零的突破,由前年0.8%上升至去年5.9%,可见基本面仍然不俗。
本地银行盈利倍增
外界对汇控的成绩表毁誉参半,但恒生及东亚两家本地银行的表现则获一致好评。东亚去年纯利达105亿元,比2016年的38亿多赚近1.5倍,当中利息收入同比增长6.21%至216亿元,贷款及应收帳项减值损失亦比去年少近一半。至於去年录得亏损的中国业务,今年亦见改善,除税前溢利亏损由3亿元收窄至2.48亿元,主要是因为贷款及应收帳项的减值由28亿元减少至1.1亿元。
至於大年初五放榜的恒生,去年净利息收益率全年上升1.9个点子至1.94%,加上非利息收入上升29%至107.80亿元,令该行纯利按年升23%至200.18亿元,第四次中期股息更比2016年同期的2.8元多0.3元至3.1元。业绩及股息惊喜,高盛、大摩、野村等对恒生维持买入评级。
偷步买渣打博派息
一众国际及本地银行股中,只馀中银香港(2388)及渣打(2888)仍未公布业绩,鼎成证券投资策略总监熊丽萍接受本报访问时指出,两家银行前景不俗,惟后者的值博率较高。渣打的主要业务包括香港及以中东为首的新兴市场,香港业务一直表现不错,但过去数年整体业绩却被新兴市场拖累,而随着新兴市场经济回暖,渣打业绩亦有望谷底回升,加上若果渣打恢復派息,或可刺激股价,故较进取的投资者不妨小注买入。
独立股评人胡孟青接受本报访问时就指出,国际及本地银行股在加息环境下,长远具投资价值,资产质素及股息率亦比内银吸引。虽然现时股价已反映中短线表现,但若投资者想短线部署,可「博一博」渣打派息,及中银香港母公司中国银行(3988)为其注入新资产。 (业绩盘点系列之一)
世界经济的寒暑表
银行被誉为百业之母,其业绩表现几乎与一国经济,以至於世界经济周期挂钩,因此投资者若看好经济前景,基本上就可以闭上眼买入银行股,加上银行规模大、资产多,而且派息豪爽,因此不少保守投资者都视之为优质收息股。不过,银行除了是世界经济的寒暑表外,更是世界经济的放大器,经济向好,银行表现自然更好;但经济转差,分分钟会面临灭顶之灾。
银行之所以是世界经济的放大器,皆因在经济向好时,企业会增加投资份额,从而向银行借入更多资金,同时由於通胀令息口向上,令银行收取更多利息收入。不过,银行有放大回报的能力,自然亦同时放大风险,因为银行的贷款对象遍布各行各业,表面上能分散风险,但实质上是将所有风险繫於一身,只要有任何一个行业出现不景气的情况,就会令银行对该行业的坏帳比率上升,甚至出现撇帳情况,届时银行的资产质素堪虞。
即使银行规模大如汇控,亦无可避免地放大风险。汇控业务分布欧、亚、美、中东及北非,但在金融海啸时,却被欧洲及美洲的业务拖累,可见业务分散其实是将企业暴露在更多风险下。该行已由以往欧亚美「三足鼎立」改为「重返亚洲」的策略,走出长达十年的阴霾。因此,投资者切勿贪高息,就将整副身家all in银行股,亦不要轻易将银行股视为退休保障,毕竟股票投资始终风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