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贸资讯 » 经贸资讯 » 正文

风险洞察 | 中非贸易将成中非关系深化“助推器”

发布日期:2022-08-30  浏览次数:202

2021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FOCAC 8)在达喀尔举行,通过了《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2035年中非合作愿景》和《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宣言》。这些文件表明,中国计划在未来十年通过日益多样化的贸易扩大对非合作,加大投资并促进贸易基础设施,实施解决非洲环境、社会和治理问题的工程项目,为中非建设更加繁荣的共同未来。《2035年中非合作愿景》是中非合作论坛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战略规划,为中非未来合作提出8大领域:互利贸易、投融资;产业合作;绿色经济与气候变化;医疗保健;人文交流;和平与安全;全球治理合作;以及发展议程上的伙伴关系。


01

促进非洲和中国的商业合作

未来十年中国会继续加大对非贸易和投资,其中包括对非洲采矿业和农业资源领域。中国投资将聚焦非洲自然资源,以及当地交通和电力等贸易基础设施。中国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及其庞大的粮食进口需求有望推动非洲农产品和农业生产领域的大规模贸易与投资流动。


非洲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大陆,年轻的人口结构不仅孕育着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也将催生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非洲拥有世界上最为年轻的人口,平均年龄为19岁。2021年,非洲大陆自贸区正式启动,将建立一个13亿消费者的非洲市场,进一步带动区域内产业的聚集和产业链的延伸,为“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的对接以及中非产能合作提供了一个深度交汇的平台。非洲作为劳动力来源地,人口红利巨大,将非洲作为全球制造业出口基地的地位将不断凸显,不仅可满足中国市场所需,同时还可发挥更大载体作用,将商品销往欧美市场。此外,在各种日常消费品和服务贸易领域,从长远来看,非洲城市中产阶级不断扩大,区域一体化进一步加深,都将助推非洲成为潜力巨大的快速增长市场。


近年来,尽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影响,但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非经贸合作日益密切、贸易规模稳步提升。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连续13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2021年中非贸易额突破2500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35.3%。当前中非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为非洲发展带来更多“中国机遇”。非洲自贸区正式实施,非洲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融合加速推进,给中非合作扩展更大发展空间。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倡议一经提出,即引发世界各国热烈反响。2022年6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郑重承诺,中国将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把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整合升级为“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并在30亿美元基础上增资10亿美元;将加大对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的投入,支持开展全球发展倡议合作。受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恐怖主义、极端天气等影响,非洲的贫困和经济脆弱性加剧,多国面临陷入“过度负债”的风险。“全球发展倡议”也为非洲国家破解经济发展瓶颈带来重要机遇。


02

应对大国竞争

西方大国对非洲表现出了比以往更积极的兴趣,并寻求重塑自己与非洲大陆的互动关系。欧盟和非洲联盟(AU)在2月份举行了一次峰会,目的是促进重启关系并为欧盟在未来20年成为“非洲首选伙伴”奠定基础。欧盟-非盟峰会制定了价值1500亿欧元的“全球门户非洲-欧洲投资方案”计划,核心目标是加快非洲的绿色和数字化转型,促进整个非洲大陆的可持续增长并创造体面就业,加强非洲卫生体系,改善非洲大陆的教育和培训。欧盟还希望在2022年批准与非洲的后《科托努协定》,这是一项新的伙伴关系协议,为未来20年欧盟与非洲之间的政治、经济、行业和社会合作建立框架。

 

美国则通过“重建更美好世界”(B3W)等倡议,重点关注非洲气候、教育、卫生和安全等领域的“软”项目,而不是机场、海港、公路、铁路和大坝等“硬”基础设施。为推进各自的外交议程,英国、巴西、俄罗斯、印度、韩国、日本、土耳其及海湾国家(尤其是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其他国家也加入了对非资源、未来市场和生产基地以及外交领域支持的争夺战。


西方大国间对非影响力和准入的竞争会有助于增强非洲国家在单边基础上或通过集体机构的谈判地位,如非洲联盟或区域经济集团。就中国而言,中国正在推进自己的路线,定位良好,能满足非洲领导人表达的个人和集体核心诉求,积极支持发展泛非洲和区域互联互通项目,建立长期伙伴关系思维,打破援助国和受援国的单一关系,而与西方大国区别最大也是最关键的是,中国有履行对非承诺的能力和积极意愿。但鉴于欧洲在非洲的殖民历史,加上过去几十年反复无常的接触导致非洲对其意图产生怀疑,欧盟与非洲大陆的关系比较复杂。欧美此举令非洲国家想起了西方国家过去未兑现的承诺,这种合作也被视为只不过是要抗衡中国影响力,而并非与非洲商业伙伴开展实质合作。


03

贸易增长是关键的优先发展领域

非洲国家和中国政府心怀远大,希望在未来几年大幅提升双边贸易水平,进一步实现贸易多元化。从中长期来看,中国正在积极寻求巩固作为非洲大陆最大单一贸易国的地位。从短期看,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第8次会议上承诺,将在2022年~2024年从非洲购买总价值3000亿美元的产品。这将维持非洲对中国出口在2021年达到的创纪录水平,但在大宗商品价格较低的环境下(预计相较于2021年的水平,能源和工业原材料价格在2023~2026年有所回落),这意味着非采矿业贸易将大幅扩张。这将是一项艰巨挑战,而预计在2022年~2026年期间,中国需求或有所放缓,尤其是资源密集型的建筑行业的需求将放缓,这无疑会加大目标达成的难度,尤其是在南非、刚果民主共和国、赞比亚、毛里塔尼亚和纳米比亚等国。


中非双边贸易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非洲和中国之间的双边货物贸易在2021年达到创纪录的2540亿美元,比2020年同比增长35%。2021年,非洲自中国进口额达到1480亿美元,为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相较2020年增加330亿美元,增幅29%。尼日利亚是从中国进口商品最多的非洲国家,而南非是对中国出口最多的非洲国家。2021年,非洲从中国购买了大量抗疫必需品,包括药品、化学品、个人防护装备、口罩、防护服和数字硬件。非洲对消费品存在弹性需求,且大量需要中间产品或工业产品,这也为贸易商提供了商机。2021年,非洲地区对华出口额达到创纪录的1060亿美元,能源、矿业和农业大宗商品需求强劲且价格诱人是背后的主要推动因素。

04

中国财政支持不断变化

过去20年,中国对非项目融资主要针对交通、电力和采矿项目,并主要涉及政策性银行,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但近年来,官方贷款有所减少,商业银行贷款在资助非洲项目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此外,随着中国为重大交通项目提供的官方资金减少,以及商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寻求其他新商机,如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和服务、农业风投、制造业和金融等,对非投资的目标部门正在不断扩大。随着中国在非洲探索商业合作的新途径,预计这种项目融资和项目类型的转型升级将继续下去。


与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七届部长级会议相比,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做出的短期资金承诺有所减少,这反映出受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收紧资金,采取了必要的风险规避措施。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对未来三年的财政承诺包括:向非洲金融机构提供价值约100亿美元的信贷额度、至少10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FDI),为非洲合作伙伴提供约100亿美元的贸易融资,以及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持有的100亿美元特别提款权重新分配给非洲(占中国总额的25%)。


此外,中国承诺到2035年,中企新增对非直接投资可达600亿美元。鉴于近期的外国直接投资趋势,以及中国私营企业将加大对非企业的投资预期,这一目标颇具挑战,但有望实现。


05

减免非洲债务的努力

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非洲国家的经济负担。中国为减免非洲双边债务作出了积极努力。在G20成员中,中国是缓债金额最大的,已经同19个非洲国家签署了缓债协议和共识。对疫情特别重、压力特别大的国家,中国同有关方一道通过个案处理的方式,提供了很多债务减缓方面的支持。中国已宣布免除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重债穷国、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国家,截止到2018年底到期未偿付的政府间的无息贷款。今年8月18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上宣布,中方将免除非洲17国截至2021年年底对华到期无息贷款债务23笔。


06

“全球发展倡议”背景下的
中非商业合作前景

从整体面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对外贸易并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出口也没有受到明显的冲击,中非商业合作进入再平衡的新阶段。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中国拥有广阔市场、充裕资金、先进技术、优势产能,可以为非洲国家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与资金支持。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中非不仅在传统基础设施、制造业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还不断开拓新型基础设施、产业链供应链融合、远程医疗等新的合作领域。这些领域有望成为疫情后中非合作新的增长点。此外,数字经济的发展是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强劲推手,为中非经贸合作开拓了新领域,提供了新平台。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指出,通过增加技术转化、创造就业,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产业在非洲贡献了144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相当于撒哈拉以南非洲GDP的8.5%。


绿色金融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绿色低碳转型将提升对清洁能源及其配套设施领域的绿色投资占比。以能源行业为例,非洲国家大多处于发展中阶段,电力供应仍有短缺,对传统化石能源较为依赖。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也比较丰富,其中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和温室气体减排行动,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未来绿色投资潜力巨大。据世界能源理事会评估,非洲是全球可再生能源最丰富的地区,风能资源尤其丰富。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评估,非洲风能发电潜力占全球的32%。若能充分开发利用,将有望满足非洲的全部电力需求。


PPP投资模式强调将政府资源与社会投资相结合,从而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效率的项目建设。在基础设施领域,PPP合作模式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运用,在非洲也发展较快。未来,PPP模式将成为中非产能合作的重点探索方向。“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提出,中非将积极鼓励中国企业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及三方、多方合作模式在非洲实施互联互通等项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基础设施2021全年PPI投资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基础设施PPP项目总投资为762亿美元,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为52亿美元。寻求广泛的发展资金来源、多样化的融资平台和融资方式成为非洲国家的共同诉求,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项目建设期较长,PPP合作模式也面临诸多风险,如政治、经济、法律、建设、运营风险等,需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因此,针对中非产业链合作重点有以下四方面的建议。其一是深化双边政治关系,即加强中非双方政治互信;其二是合作优化,从非洲国家“双循环”格局中找到新机会,探索新模式,借鉴已有的成功合作范式(诸如农业合作方面“袁氏种业案例”),以多种合作协同,增强辐射为“抓手”带动发展;其三是提升中非双方的全方位认识水平,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其四是增强黏性,以数字经济或贸易、技术性贸易(如二手车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等方式为“黏合剂”,增强中非合作的黏性。


声明: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可转载。授权转载时请备注来源:走出去服务港(id:SH_GO_Global)。文中涉及的观点不代表编者及发布者的立场。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