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贸资讯 » 经贸资讯 » 经贸要闻 » 正文

涂永红、白宗宸:“一带一路”产业合作金融支持体系

发布日期:2019-04-04  浏览次数:110
“一带一路”产业金融支持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带一路”金融支持体系现状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撬动国际产业合作的杠杆。目前,促进资金流动的金融机构不仅有多边国际机构和各国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也积极参与进来。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布局风格和投资领域各有侧重,有的提供援助性资金,有的发展公私合营融资方式,有的进行纯市场化运作,为“一带一路”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产品。作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和人民币国际流通的基础支撑,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对接了40多个沿线国家的165家银行,并在7个国家设有人民币清算行。银联业务已经覆盖50多个参与国,覆盖超过540万家商户和68万台ATM。此外,中国银保监会与29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监管当局签署了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为建立良好的双多边监管合作机制搭建了基础框架。我国央行还与20多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确保人民币流动性,有力地推动了本币贸易结算。
“一带一路”建设项目金融支持特点
我国“一带一路”产业合作主要围绕重点项目推进。现阶段,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主要骨架,推进包括能源、交通、电力、通信在内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央企承建的沿线项目中,基建项目占比近半。政府主导的金融机构和投资基金是主力军,金融服务的着力点在于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沿线国家新增一级机构19家,占全部中资商业银行布局总数的九成。在投资活动和参建项目中,多边机构、政策性机构和政府基金占主导地位。截至2016年底,进出口银行与沿线50多个国家累积签约项目1100多个,项目金额超过7000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在沿线累计发放贷款达1682亿美元,余额超过1100亿美元。2017年,我国宣布对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分别增加1300亿元和2500亿元的人民币专项贷款,进一步提升其金融服务能力。
“一带一路”产业金融支持模式存在的问题
缺乏一个符合我国发展需要、兼顾国际产业链重构的总体金融支持框架。“一带一路”沿线有65个国家和地区,其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各有不同,各自适合发展的产业和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地位也不相同。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选择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的国家体制、法律制度和市场体系的特点,如伊斯兰金融体系中不能使用一些传统金融工具,部分国家的地缘政治风险对产业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目前,我们在强调“五通”目标时,尚未做好顶层设计,没有站在国际产业链重构的视角构建支持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
金融支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对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不足。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融资来源更偏重于政府资金,没有很好地重视和运用市场化融资渠道,导致参与国的财政负担过大,对项目的资金支持不可持续。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比较脆弱,需要金融市场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然而,部分国家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足,市场准入门槛较高,资本流动渠道不畅,交易成本较高,不能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提供便利,也不利于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激发金融创新能力。
参与国家的金融合作水平不足,制约了资金使用效率。“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既不能“一枝独秀”,更不能“各自为战”,只有在深层次、多方位、高水平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在竞争中发挥产业优势,实现协同发展。目前沿线国家在法律、监管制度、交易规则、支付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方面的联通不够深入,导致本币跨境清算、结算不够通畅,降低了金融交易的便利性,这也将金融服务局限在传统领域,进一步限制了融资工具的创新。同时,各国的法律体系、会计准则兼容性不足,导致各国在联合打击跨境金融犯罪,以及建设区域信用体系、投融资体系的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
构建创新、协调发展的“一带一路”产业合作金融体系
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链整合重构之际,原有的金融支持模式难以打通“一带一路”融资问题的关键环节。只有联合各方力量,不断创新金融合作模式,推出新的金融形态,才能形成立体、高效的“一带一路”金融支持体系,解决“一带一路”建设融资的痛点。
第一,构建适应国际产业链重构的“一带一路”金融支持模式。面对国际产业链重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的科技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过程中发展更加均衡,让更多发展中国家从全球产业链中受益。新工业革命对各国的产业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地对支持沿线产业发展的金融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构建适应国际产业链重构的“一带一路”金融支持模式,一要协调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调动沿线国家的积极性,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二要根据产业特征设计融资模式,灵活运用金融工具,借助市场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三要引导资金流向符合新时期发展要求的高科技产业,追求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第二,重点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及跨境联通。金融基础设施的联通是一切金融合作关系的基础,有助于保证金融市场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推进使用本币开展投融资,发挥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可以降低企业的换汇成本,撬动当地金融资源,通过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可以有效防御来自美元等货币引发的汇率波动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推进在法律体系、监管规则、制度安排、会计准则等方面的深入交流和全面合作,提高各国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方便金融机构融入当地市场,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这也有利于促进金融工具的创新,提高投融资的效率。推进“一带一路”支付、清算体系。继续扩大银联的跨境使用网络,增加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的覆盖面,提高中国金融技术标准的区域化水平,建设优质、高效、安全的支付体系。
第三,以产业园区为突破口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产业园区是“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更是沿线国际大通道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建设产业园区既有经济互补、产业互补和形成规模经济的意义,也有积极推动东道国产业集群建设、加快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及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功能。目前沿线建立的产业园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能矿资源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在马中关丹产业园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建设银行、进出口银行及农业银行为该项目首创了跨境银团直贷模式,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为其提供了专业的海外投资保险等服务。在中白工业园的建设中,多种金融机构共同出资,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快了项目落地实施,突破了园区建设起步时的资金瓶颈。应充分总结我国金融支持产业园区的成功经验,除传统的税收优惠政策、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外,鼓励金融机构以持股的方式直接参与产业园区建设,通过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综合能力。
第四,推动国际产业链重构与金融协同发展。形成新的全球产业价值链,成为构建国际分工体系的新方式。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分工细化,由传统的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逐渐演变为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第四次技术革命将推动生产的智能化、个性化、信息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关注全球价值链的变化趋势,进一步完善产业金融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积极推进有利于保护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合理分工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等一揽子政策体系,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各国要探讨建立合作协调机制,以推进产业金融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展开。“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国要在推动产融结合这一议题上积极合作探索,提升多双边投融资机制创新,推进“一带一路”新型国际模式下的产能合作和产融合作,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金融稳定。
第五,拓宽民间资本流通渠道发挥金融市场的引导作用。李克强总理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合作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互利共赢”为原则。应该牢固树立一个理念,市场化的投融资才是“一带一路”金融支持体系发展的正确方向。在当前市场化不足的情况下,可通过政府资金的补位,为社会资金的进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应该改变政策性金融的定位,不能仅局限于直接的投融资功能,还应注重发挥其社会资金引领作用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的私人投资、私募基金等,为带动社会资金参与产业园区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成熟的模式。鉴于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成长性,特别需要促进“一带一路”参与国的资本市场联通,推动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的发行和交易。鼓励采取PPP等公私合营的模式,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社会资本融资,也可借鉴美国的硅谷模式,发展投行业务,引入风投资金,构建融资工具多样、金融功能健全、市场层次丰富的金融体系。(作者为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涂永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白宗宸)
(原标题:视点 | 涂永红:“一带一路”产业合作金融支持体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