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10月25日至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日本首相时隔7年正式访华。
10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安倍晋三。习近平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为中日深化互利合作提供了新平台和试验田。中方欢迎日方更加积极地参与新时代中国发展进程,实现两国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
10月2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与安倍晋三共同出席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招待会,并共同参观中日经贸合作成果图片展。10月26日,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与安倍晋三共同出席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李克强表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特别是新动能正在加速成长,这为中日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希望中日两国工商界携起手来,开拓更大的合作空 间,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据悉,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吸引了中日双方1500多名各界代表参加。两国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签署了50余项合作协议,涉及基础设施、物流、“智慧城市”建设、金融、IT等领域,协议金额超过180亿美元。
日企参与一带一路逐渐升温
“日本是一个成熟、发达的市场,日本企业对中国出口、投资很早,经验丰富。”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然而,在过去的5年里,日本企业对‘一带一路’的参与程度并不是很高。”日本东洋大学社会学研究科博士生陈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企业参与程度有限,并不代表完全没有。
陈洋称,目前,日本企业对“一带一路”的参与主要集中在物流行业。比如,日本运通公司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利用中欧班列提供日本和欧洲之间的联运服务,极大地缩短了货物从日本送达欧洲所需的时间。日本日新公司则与中国最大的综合物流服务商中国外运合作,通过海铁联运,将日本的货物运送至欧洲。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则通过“一带一路”,将日本的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和服装运往欧洲,并接受来自欧洲大陆的汽车、加工视频等。
今年1—8月,中日经贸总额达到214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2%,一改过去7年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投资方面, 1—8月,日本在中国新设企业数量达到529家,同比增长40%多,投资金额达到28.2亿美元,同比增长38.3%。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日本的投资持续高涨,支付宝、滴滴、共享单车等服务型企业相继在日本落地。“日本是全球最高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日本消费者对于本土品牌的信赖程度较高。因此,中国企业在日本投资应不断提升产品、服务质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陈洋称。
在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期间,中国人民银行与日本银行签署了中日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以及在日本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日本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建立将有助于中日两国企业和金融机构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交易,进一步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陈洋说。
另外,在即将于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日本企业也表现积极。据统计,目前企业报名参加最多的国家是日本,达579家;展览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日本,合计18888平方米。
中日携手开发第三方市场
“中日双方优势互补,在第三方市场开展合作前景广阔。”王义桅表示。在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上,中日产业合作基金成立,规模达10亿美元,由日本证券巨头野村证券联合大和证券以及三家日资银行,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将惠及中日两国及第三方国家的制造业、通信传媒、医疗、消费等行业企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表示,日本企业对“一带一路”倡议、第三方合作的态度非常积极。日本的大企业伊藤忠、丸红、三菱、三井都在研究如何加强与中方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开展涵盖基础设施、农业、加工制造业、新能源开发等多领域合作。
据悉,中国太阳能大厂晶科能源和日本著名的丸红株式会社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阿布达比兴建的大型太阳能电站项目,发电总容量达1177GW,预计2019年9月开始商业运营。
“双方本着互利共赢、共同开拓市场的精神合作,项目运作符合市场规范,并且都发挥了双方各自在技术设备、资金、人才队伍、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优势。”魏建国说。
王义桅表示,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领域广泛,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售后服务等领域。先前泰国的铁路由日本承建较多,现在日本可与中国合作,对其改造升级,中国在硬件方面发挥优势,日本在技术标准等软件上提供服务。
“随着中国海外项目施工效率提高、建设经验增多以及吸引力的逐渐增强,中国在新兴市场上挤压了日本的海外市场空间,日本需要寻求与中国的合作。”王义桅强调,而中国在海外市场也需要借鉴日本经验,比如缅甸仰光城市规划是日本承接的,中国在当地城建、基建需要借鉴日本的图纸。同样在非洲,中国在汽车、售后服务、网络等领域都需要借鉴日本的经验。
王义桅表示,日本企业在东南亚、非洲有悠久的投资历史,尤其是在汽车、电器、基建等优势领域经验丰富,而且日本企业在管理、创新、机械制造、工匠精神、清洁能源和环保方面等方面都值得中企学习。
另外,“日本拥有非常丰富的对外援助、支援经验。从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就开始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这将有助于降低在第三方市场合作方面的风险,并对其进行充分评估。”陈洋说。中企需要化竞争为合作,与日本企业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
此外,由于日本财阀式的企业制度与中国市场并不匹配,加上日本老龄化严重等问题,中企在日本投资并不“顺手”。“通过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中企将加深对日本企业的了解,有助于中企积累海外投资经验,进一步促进其在日本的投资合作。”王义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