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上周在8月22日于华盛顿重启贸易谈判,预计于8月23日低调结束,没有达成任何成果。事实上双方之前都对此次谈判不抱幻想,派出的谈判代表层级也远低于此前的谈判,显示这大概只是一次摸底和沟通性质的谈判,双方都想探探对方的底线而已。谈判后有媒体报道说,有中国官员表示11月美国中期选举前都不会再有谈判,为贸易战的快速解决蒙上了一层阴影。
谈判结束的当日,中美两国按原定计划再向对方的16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贸易战逐步升级的趋势没有变化。
从双方的态度看,双方都在等待对方顶不住压力向自己妥协,比如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就认为美国比中国有更多子弹(可征税商品),经济也更强劲,因而会在对峙中占据上风.。中国方面则认为,美国的要求涉及经济主权,不能妥协,只有打到伤害足够大,泰国愿意妥协的才是出路。
根据双方的取态,贸易战短期有转机的可能不大,只能等到接近年底看双方的内部压力是否会令其政府的态度有所转变。对金融市场而言,就是贸易战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据媒体报道,8月20日中国政府相关资金进入A股市场干预近期跌势,买入大盘蓝筹股,以支持股市。报道指,相关资金入市只是为了维护市场稳定,并非为了推高股价。从股市走势看,上周A股明显开始转强,走势趋于稳定,初步扭转了之前持续下跌、不知底在何处的恐慌心态,令近期的疲弱走势有见底可能。
政府相关资金入市是稳定股市的其中关键一步,近期内地和香港股市在中美贸易战的负面冲击和经济放缓的压力下,走势看上去似乎进入了负面循环,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各路资金抛售→引起跟风沽空和斩仓→加剧股市跌势和悲观心态→进一步恶性抛售,如果没有政府相关资金入市稳定市场,吸纳那些恐慌性抛盘和沽空盘,打断跌势的恶性循环,股市自身很有可能走出大幅偏离经济基调的跌跌不休走势,影响经济和金融的稳定。
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8月24日表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重启逆周期因数,消息刺激人民币离岸汇价大升约630点子,升幅接近1%。对投资者来说,逆周期因数最直观的作用就是打断人民币汇价下跌和悲观预期之间互相加强的关系,令悲观预期无法直接转化为汇价下跌,使得看淡人民币的投机资金的投机难度大增;也会令人民币中间价相对稳定,增加人民币持有者的信心,对金融市场稳定有利。
由于人民币汇率的下跌常常与资金外流有一定联系,因此疲弱的人民币通常会对金融市场稳定有负面影响,股市的投资者容易因担心资金外流而信心不足,导致股市疲弱;债市的投资者同样会因担心资金外流而离开债市,影响债市的稳定。
逆周期因数的引入,客观上有稳定汇价的作用,而稳定的汇价又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稳定投资者预期的效果,对稳定内地和香港股市有利。
我们认为,中国政府近期采取的政府相关资金入市支持股市和重启逆周期因子稳定人民币汇率的两招,抓住了近期金融市场波动的牛鼻子,有机会扭转前一段时间股市持续疲弱的现象,令股市找到阶段性底部。
贸易战以来,中国政府为稳定经济和金融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在股市方面效果明显差强人意,就连美国特朗普总统也用内地股市大跌作为美国在贸易战中占有优势的证据。股市不稳定的原因,关键之一就在缺乏长线资金买入,而本应作为市场主力的各类机构,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和自身利益,很难承担维护市场稳定的重任(当然政府也很难要求它们放弃自身利益去维护市场稳定)。如果没有政府相关资金入市稳定市场,惯于追涨杀跌的各路资金有极大的可能会按其悲观预期继续沽空,将市场杀到严重偏离经济基本面的位置,对政府稳定经济和金融的努力造成负面影响。
在市场出现极度悲观和恐慌的时候,指望市场利用自身的力量恢复正常,可能性不大;在极度悲观和恐慌的情况下,市场有更大的可能会发生非理性的恶性抛售,令投资者产生重大的财富损失,进而影响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因此,在市场出现非理性恐慌的时候,政府有必要动用长线资金入市稳定市场,而且政府的入市维稳不应是一次性的权宜之计,否则一次性维稳之后,市场仍然会重蹈覆辙、再次下跌,而应该是一个持续的策略,一直维持到投资者的信心完全恢复,市场恢复正常运行才停止。政府维稳资金也不应急于退出,否则在市场尚未完全稳定下的匆忙退出,又将带给市场重大压力、甚至导致前功尽弃。
现在政府动用相关资金进入股市维稳和重启逆周期因数,为市场提供了长线做多资金,又稳定了资金外流的预期,对稳定股市有极大帮助,由于政府相关资金理论上只要有需要就可以无限供应,因此股市看淡沽空的力量将会因为胜算不高而收敛,而愿意长线买入的投资者则会受到鼓舞,有利于股市在政府资金入市水平附近形成阶段性底部。
参考欧美和日本救市经验,政府相关资金(央行资金)入市除了在市场恐慌时起到稳定市场、保护投资者财富的作用,还可以有以下效果:
首先是向实体经济注入资金,由于上市公司一般是实体经济中经营较好的企业,政府资金入市购买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企业债,相当于将资金通过上市公司注入了实体经济,方便了上市公司融资,带动了股市稳定。而股市活跃、走势健康,可以令更多的上市公司融资得益,协助实体经济发展。内地经济长期存在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管道不畅的问题,股市长期走熊,明显限制了企业利用股市融资、吸引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功能,因此,政府相关资金入市,推动股市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助于解决向实体经济注入资金的问题。
其次是制造财富效应,扩大内需。政府相关资金入市,购买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企业债,推动股市健康发展,可以制造财富效应,改善内需。内地经济的成功转型、降低对出口的依赖,有赖于一个持续增长的内需市场,而持续增长的内需则需要持续增长的财富支持,在股市本身创造财富能力不足时,利用政府相关资金入市,推动股市健康发展,增加股市创造财富效应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助改善内需。内地的股市投资者是内地消费能力最强的一批人,如果能够有长期的正财富效应,必定会显著增加内需消费。美国经济金融海啸后的复苏增长就在相对程度上依赖股市制造的财富效应,持续走牛的股市制造的财富效应,推动了美国的内需增长,进而推动了经济复苏,这个经验值得关注。
政府相关资金(或央行资金)入市稳定市场,进而推动股市健康发展、制造财富效应、增加内需,是很多发达国家金融海啸后行之有效的经验,也是中国政府推动内需、发展实体经济,可以考虑选择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