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澳门经济发展至一定规模,过去十年楼价徘徊高位,不少“无壳蜗牛”尽管年年有薪加,但楼价升得更快,有心无力;稍有积累者,又可能遇上楼市调控,跨不过首期门坎。置业遥不可及,形成很大的社会怨气。
平情而论,对比周边地区,本澳楼价未至太疯癫。近八年来政府不断推出“辣招”,一时间外来游资稍遏,但放盘、供应减,形成“干升”,至一四年高位后,因经济回落,才有两年调整期。当时辣招之一是收紧按揭成数,政府主要考虑若楼市大幅回落,首期门坎提升,可令置业人士及楼市“软着陆”。
但政策实施多年,楼价总体水平仍较高。考虑置业的年轻人,等候经屋不容易,购买私楼却有能力供楼、无能力负担首期,毕竟连年加薪,仍难以应付数以百万计的首期。
诚如业界所言,近年不少首次置业的成交,都是透过父母加按原有物业,才具备首期能力。其实对置业者而言,总体供款额变动不大。政府现时宣布放宽首次置业青年的按揭成数,以八百万元物业为例,过去首期需要四百万元,放宽后,首期降至一百六十万元。无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会从风险角度评估申请人是否有足够能力还款,措施亦响应市场部分要求。
然而,政府或业界都没有水晶球,难以预测未来,尤其外围经济变量多,“黑天鹅”效应似乎亦为惯性,反映市场多变。以早前持续上涨的股市为例,近日连番下泻,这一轮股市大升大跌,亦是市场难以预料。
置业是人生大事,入市前必须量力而为,充分考虑未来市场可能的波动和变化。当前已步入加息周期,供楼负担增加无可避免,置业人士必须充分衡量自身能力,有力应对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才作出买楼的重大决定。切忌盲目入市,毕竟政策并非为所有人度身订造,自身若承受不了风险,再好的政策亦未必适用,须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