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估值千亿美元的内企小米敲定於今年第三季末来港上市,料将成为2018年港股最大的科技股IPO。而近年来,内地新经济业态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国和美国共同成为全球创新创业企业策源地。在港交所不惜修改规则、拥抱新经济的同时,沪深交易所近日亦重磅發声,表态积极推动新经济企业上市,三地围绕新经济的资源争夺硝烟暗起。
受访专家表示,如果A股不做根本性的改革,几乎注定是一个未战即输的结局。在港交所改革求变、内地IPO审批趋严之际,未来数年港股或吸引更多内地新经济业态,港交所亦有望藉此重夺全球最大IPO市场桂冠。香港商报记者 李颖
港交所改革引活水
2014年,阿里巴巴放弃来港IPO而转投纽交所,最终以218亿美元的集资额成为美股歷史上规模最大的IPO,相信不仅仅是港交所心头之痛,也是刺激港交所改革的直接源头。时隔4年之后,本港有望迎来又一个重量级上市资源——内地知名互联网独角兽企业小米。日前有消息显示,小米IPO已锁定香港,拟於今年第三季末赴港上市。上市后保守估计市值为1000亿美元,PE估值60倍,有望成为继腾讯、阿里之后的中国第三大科技股。
安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研究部董事韩致立向本报表示,小米选择来港上市,除了自身业务布局的考量,也直接受惠於港交所制度改革后的新政策,这对港股投资者来说也是重大利好。
2017年港交所IPO集资额沦为全球第四,失去连续3年保持的全球最大IPO市场宝座。如何引入活水,拓展新的上市资源,是港交所致力思考所在。在此背景下,引入内地新经济业态,争取内地互联网「独角兽」公司来港IPO,成为港交所最为迫切的愿望。
亚洲金融风险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格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CEO秦逸飞博士向本报表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令到内地经济结构發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技、互联网、金融科技等新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动力,和美国共同成为全球创新创业企业策源地。并且,新经济在中国的应用推广更迅速,成长也更为迅猛。内地新经济迅猛的發展势头,也让资本市场难以等闲视之。
求变心切的港交所,拟从修改上市制度着手,包括引入「同股不同权」的非标準股权架构制度,对已在海外上市的大中华区企业来港第二次上市放开限制,以及允许尚未盈利或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企业来港上市等举措。其中,「同股不同权」被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称为「港股20多年来最重要的改变」。
秦逸飞表示,港交所最近这几项关键交易规则的修改是划时代的,用李小加的话说是「百年所不遇」。这些政策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港交所以往的关键「游戏规则」,也必将改变香港资本市场的基础资产和结构,以及投资者结构的重大变化。
韩致立表示乐见港交所此番改进,料会吸引更多适合的公司来港上市,有助於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料更多内地独角兽来港
业界预计将有更多内地互联网独角兽年内来港上市,其中估值高达750亿美元的蚂蚁金服最受瞩目。内地网络游戏直播平台斗鱼、映客直播、爱奇艺视频、快手等都有望於近期运作上市。
腾讯旗下阅文集团去年11月来港上市,近千亿市值掀起一轮财富效应,今年腾讯旗下估值达100亿美元的腾讯音乐料将步阅文后尘。
市传平保计划分拆4间子公司在港上市,其中陆金所和平安好医生均预计於今年上半年上市。其中,陆金所估值达30亿-50亿美元,平安好医生估值达50亿美元。
港股拓新经济有着数
据统计,过去十年间,在港上市的新经济行业公司,仅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3%。反观纳斯达克、纽交所与伦交所,新经济行业市值占总市值比例分别为60%、47%和14%。另外,从估值水平来看,现时港股市盈率约为13倍,上交所为16.7倍,纽交所为21.5倍,伦交所、纳斯达克与深交所的市盈率均超过了30倍。业界认为,港股估值水平多年来低位徘徊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具高成长性的新经济企业。
秦逸飞指出,从港股的过往和现状来看,港股拓展新经济领域也有着明显的劣势。首先是投资者结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美股更爱新经济,港股更爱传统巨无霸。美股有众多科技、互联网、医疗健康企业,而港股多为内地国企、央企,传统金融机构,地产商等,两地投资者显着不同的投资偏好,决定了两地市场不同的基础资产。
其次是基础资产的结构问题,秦逸飞认为这才是根本的决定因素。受限於香港本地狭小的市场空间,港股很难催生出庞大的新经济体量,这与美国庞大的市场基础恰恰相反。并且,早些年中国内地新经济领域尚未展现出规模化的活力,也未产生整体性的爆發趋势,所以港交所和投资人更热衷於巨无霸型的传统企业,因为后者对港交所过往每年的融资规模和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及排名更具有现实意义。
韩致立就表示,现时新经济业态在港交所占比低,估值水平也较低,但随着港交所的改革,加之北水南下,新经济在港股的数量和估值水平上都会有所提升,并且提升的速度和步伐都会加快。
投资者结构悄然生变
但是,目前这两大问题都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在秦逸飞看来,港交所「百年所不遇」的改革并非完全是「李小加」们的逆天改命,而是因应香港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以往港股中本地资本、国际资本、内地资本呈现「442」的结构,但是从2017年开始,这个比例逐渐演变成了「244」的结构,这在2017年港股牛市强势崛起中即得到证明。而且最后一个「4」即内地资本,尚有进一步快速做大的趋势,而香港本地资本进一步萎缩也是大势所趋。唯一的变量是,未来港股对国际资本有多大吸引力,以与内地资本分庭抗礼或相得益彰。所以「李小加」们及时顺应时势,让香港资本市场借势而上,才有了再次焕發新生的机会。
警惕沙地阿美压垮港股
秦逸飞预计,新经济在港股中的比重不但会大幅提升,而且会逐步成为港股的主导力量,达到1/3强,从而比现在提高10倍以上。但是要达成这个目标肯定不容易,港交所也面临着大量的工作和艰巨的挑战。他表示,發展新经济要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几个巨无霸放量的传统思路,要从结构上深耕细作才能全面打牢稳健基础。
「只要香港利用好目前的發展趋势,并在具体服务上更加考虑到市场的实际问题,迅速响应企业需求,港交所必将在3年之内發生结构性变化,进一步赶超纽交所等全球交易所龙头指日可待。」他称。
市传港交所将吸引沙地阿美来港IPO,集资额料达1000亿美元,折合港幣7800亿港元,若今年成功争取沙地阿美落户港股,加上一众新经济,港交所新股吸金可近万亿元,重夺全球最大IPO集资额交易所。不过秦逸飞提醒,港交所如果全身心拥抱新经济,并寄望於让新经济主导港交所未来發展,就必须改变以往贪大求全的惯性思维,切不可好大喜功,朝三暮四,左右逢源。
他认为,类似沙特阿美传统巨无霸是港股「不能承受之重」,或令到港股即将蓬勃發展的新经济趋势大受挫折,甚至發生逆转,从而令港股市场再次错失「百年不遇」的超越式發展良机。
新经济延续港股牛市
秦逸飞表示,对内地企业来说,港股相对美股最大的优势是地缘优势。文化和日常习惯是很多投资者的首要考虑,所以港交所在与美国交易所竞争中有着天然的优势。从阿里巴巴2014年上市原定首选香港,最后不得已放弃转投奔股就是最好的例子。
据了解,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共有116家,总市值的84%集中在33家采用「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上,金额高达5610亿美元,相当於香港总市值的15%。而在资深投资人士看来,中概股扎堆美国上市的原因,除了股权架构规则的原因,实际上还在於美国投资者对互联网、新经济和高科技的發现和识别能力更强。如果投资生态不改变,仅靠修改规则,是不足以吸引高科技公司来港上市的。
秦逸飞对此表示,香港投资者结构已经并将进一步發生变化,香港投资者对新经济领域将领先全球的识别能力毋庸置疑。相对於美股市场来说,港股并无明显劣势可言。
韩致立亦表示,之前很多中国互联网等新经济企业赴美上市,随着港交所开放第二次上市,以及陆港通开通,会吸引更多中概股公司来港上市。
「现在香港资本市场的新变化给内地新经济企业更多信心,我认为比美股更有吸引力。虽然最近恆指冲高后面临调整,但我并不认为恆指已到达近期的至高点,如果新经济得到进一步释放,港股本轮结构性牛市还将继续延续。」秦逸飞表示。
不改革沪深难分杯羹
近日沪深交易所高层纷纷喊话,表态积极拥抱新经济,推动创新创业企业上市。但现时A股在吸引新经济上市方面难有胜算。对於A股市场来说,三年盈利的要求是新经济企业难以企及的门槛,而同股同权的制度也将很多股权架构灵活的新经济业态挡在了门外。加之最近内地IPO审核空前严格,令到内地新经济企业想要在A股上市犹如登天。据统计,2016年下半年A股IPO加速以来,没有一家中概股通过A股IPO上市。
秦逸飞分析说,沪深交易所在面对香港和美国两大资本市场劲敌时,唯一的优势是非理性高估值或许还有局部优势,但在新经济面前,这项传统优势并不明显,美股和港股也对新经济给出了很高的合理估值预期。
他指出,由於目前香港投资者结构和中国经济结构同时發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囿於交易规则、资本流动性、法律法规健全性、时间效率等现实考量,如果中国资本市场不做根本性改革和开放,并进一步向国际市场靠拢的话,那么内地资本市场现有的优势将无从谈起。而且这种趋势会越来越被放大,并进一步渗透到国民经济领域,经济發展反受其害。
他指出,内地交易所修改上市规则是大势所趋,但和港交所力度相比不痛不痒,特别是针对新经济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显着改变。所以内地新经济企业IPO肯定首选登陆香港市场,从近期传闻小米科技、陆金所、平安集团一拆四等巨无霸新经济IPO,无一例外普遍都首选港交所而暂无其他选择即是力证。
在他看来,受限於内地资本市场的结构性问题,现时中国新经济企业很难选择在A股上市。内地新经济企业IPO主要面临着是赴美还是来港的两难选择,而且基本上也没有其它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