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发言大会上,“粤港澳大湾区”热词频现。省政协委员建言,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多层次协同发展机制,推进三地更深层次交流合作,形成更大发展合力。藉此契机,推动三地民营企业和旅游业的新一轮大发展。
三地基金促发展
广东省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委张志兵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格局,具“独一无二”的特点,也协同发展最大难点。多年来,粤港澳区域协同发展总体上仍摆脱不了规划多、落地少的局面。
他指出,大湾区要率先实现资本、人才、货物、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离不开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建议提请中央在国家层面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委员会,统筹指导大湾区建设重点合作事项。同时,探索建立穗、深、港、澳四市制度化、常态化的议事和决策机制。
在扩大社会各界参与度方面,可探索建立由骨干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咨询委员会,建立粤港澳三地商会、协会联席会议制度,广泛吸纳行业、社会意见。
三地政府还可发起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促进基金,重点支持涉及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及其他专项合作项目。
省政协香港委员古尔夫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最集中区域,有必要从建立对接平台、消除差别待遇和改善产业生态等方面,支持粤港澳民营企业融入大湾区建设,藉此释放更强的经济效能。
民企融建大湾区
古尔夫建议,三地应针对民营经济发展需要搭建政策宣传平台,提供政策、金融、信息、法律、外事等综合服务,协助民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争取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同时有针对性地解决民企用地、招投标、融资税收、人力资源等问题,做到多种经济实体资源共享、平等发展。
省工商联书面建言指出,为增强民企参与大湾区建设动力,必须加快构建法制合作体系,妥善解决区域一体化中的法律冲突问题,包括探索建立区际法律合作机制,理顺大湾区的法律环境;同时优化产业布局,引导民企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加强大湾区各城市之间区域互补性和产业互补性,提高民企投资精准度和投资实效。
加快游艇自由行
省政协香港委员霍启山关注旅游发展。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航空、铁路与公路系统纵横交错,环境优美,可凭借特色的旅游品牌、多元的文化融合、海丝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传承,发展全局旅游、共享旅游。
建议一是加快游艇自由行试点建设,落实游艇驾照互认与游艇业联合监管,开放游艇航线沿内河延伸;同时,促进游艇出游与海岛观光融合发展,推出“体验型”高端海洋旅游产品,培养旅游新业态。
二是广东承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主线,联动东盟海上丝路沿线国家,以文化引领广东邮轮产业走向国际。
三是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集团和旅游细分行业联盟,推动南沙、前海、横琴成为湾区旅游服务业合作的试点平台。
四是将粤东、粤西沿海和粤北山区的丰富旅游资源纳入“黄金旅游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