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五十五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项“世纪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面对着超乎想象的困难和挑战,建造工程师如何攻克层层难关?科技大学昨邀请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主讲,分享大桥建造史及背后故事。
岛隧工程难度最大
讲座昨日下午四时半在科技大学N101演讲厅举行,由林鸣主讲,主题为“港珠澳大桥建设创新与实践”,约一百八十名学生出席。林鸣○五年参与港珠澳大桥的前期筹备,一一年开始担任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见证着港珠澳大桥建造的整个过程。
港珠澳大桥,既然为大桥,为何要建设一条海隧?林鸣说,因为该处邻近香港机场,有通航限高限制,故建设高度需控制在一百五十米之内。而且是珠江口的出海主航道,要确保每日约四千艘船顺利通航。为避免影响珠江海床的稳定,人工岛长度需控制在六百米左右。由于种种限制,故决定建造一条海隧,两边各有一座人工岛,实现桥与隧的转换 。该段岛隧工程亦是整座大桥建设难度最大的部分。
“超级工程”挑战重重,林鸣坦言,每个阶段均遇到不同的困难。最困难的是安装第十节沉管,当初预计偏差值约四厘米,但实际测量达到八至九厘米。
出现偏差停工百天
虽然工程设计的容错偏差值为十五厘米,八至九厘米尚在范围内,代表工程结构无问题,但这个偏差咨询机构频频质疑,政府及团队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亦担忧工程还能不能走下去。当时暂停工程一百多天,直至找到解决方法,是整个团队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他谈到,港澳居民较关心的中华白海豚等海洋生态。大桥建设初期,附近中华白海豚约一千两百头,前年统计已逾二千四百头,“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日后居民登陆人工岛时,很大机会见到中华白海豚。
他称,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对港澳发展极有利,尤其香港的港口及机场业务。国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相信“再过二、三十年,澳门旁边会有个大城市”,大桥对于区域发展亦有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