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经济「成绩单」昨日出炉,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80万亿元(人民幣,下同)大关,比上年增长6.9%,高於市场预期,实现自2011年以来全年经济增速的首次回升,显示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增长。专家接受本报访问时认为,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维持在中高水平且好於预期,主要是得益於出口好於预期、消费总体保持不错,以及房地产业较2016年增速有所回升。专家们预计,2018年新的下行压力和新的希望并存。
中国经济总量7年倍增
昨日,国家统计局發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对此,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中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品质提升,中国国民经济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發展态势,整体形势好於预期,决胜全面小康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0万亿元大关,这一数据具有歷史意义:2010年中国GDP总量达39.7万亿元,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突破80万亿元,意味着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经济总量又翻了一倍。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总量与美国差距亦正在缩窄。2016年,中国GDP总量达74.4万亿元,约为11.20万亿美元;今年则为12.88万亿美元。2016年,美国GDP总量为18.57万亿美元;去年增速按乐观估计3.2%计,总量将达19.16万亿美元。两相比较,中美差距分别为7.37万亿和6.28万亿美元,其间差距在进一步缩小。
此外,在总量创新高基础上,中国经济增量亦越發可观。2017年,中国经济增量超过8万亿元(约1.2万亿美元),相当於2016年排在全球第14位国家的经济总量。
消费投资合力支撑经济發展
具体而言,从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来看,2017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按年增7.2%,略高於预期值7.1%,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10.2%,增速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全年进出口总额277921亿元,比上年增14.2%,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其中,出口增10.8%;进口增18.7%,进出口相抵,顺差达28716亿元。
对此,宁吉喆表示,从需求结构看,中国经济已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消费和投资共同支撑中国经济發展也是2017年的一个大变革。「2017年,消费是经济增长主动力,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高於资本形成总额26.7个百分点。」
租赁住房投资或成新增长点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接受香港商报采访时表示,2017年内地经济增速显然好於市场预期,同时外界关注的槓桿率也基本稳住。2017年对经济贡献最大的是:好於预期的出口、总体保持不错的消费以及较2016年增速有所回升的房地产业。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房地产开發投资10979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7.0%,增速比1至11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75148亿元,增9.4%,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發投资的比重为68.4%。
鲁政委认为,房地产方面,各地因城施策对於未来房地产调控或有影响,但租赁住房投资增长会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对房地产业的放缓起到缓冲作用。除房地产业对经济形成支撑外,他指,2018年环球经济景气度仍会处於较高水平,外贸会对中国经济韧性提供较大支持。

今年维持6.5%以上增速无忧
至於2018年经济增长目标,鲁政委认为具体要到全国「两会」后才会得知。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中国不会下调GDP增长目标,至少会维持6.5%左右的经济增速,其预测为全年增长将达6.7%。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颜色认为,2017年GDP增长6.9%,增速实现回升,L型增长的底部再次得到确认;预计2018年稳健增长势头仍会延续,维持6.5%以上增速无忧。
鲁政委认为,中国今年会更加注重经济增长品质,经济發展将以控制槓桿为核心,包括对国有企业槓桿、地方政府债务的控制,也包括金融监管的加强,「这一系列举措,意味着2018年经济增速会有小幅放缓」。
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称,去年中国经济数据超预期,今年新的下行压力和新的希望并存。2018年,金融监管加强,去槓桿和「环保风暴」无疑是保持长期稳定的必选,但短期内会对地方基建和房地产投资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相关行业;同时,民企主导的制造业中下游已基本完成去槓桿和市场出清,并已站在新一轮技术改造投资和创新起点上,这正是新的希望所在。
【外媒观点】表现超预期 质量有提升
2017年中国经济实现6.9%增速令人眼前一亮。多家外媒评论称,中国经济表现超出预期。
《日本经济新闻》评论说,中国经济时隔7年首次加速成长,为经济增速放缓态势踩下「煞车」。由於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内需表现坚挺;受全球经济復苏帶动,出口也表现良好。路透社用「超出预期」形容中国经济表现,称2017年四季度GDP增速高於此前路透调查预估的中值。美国《华尔街日报》也称,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大幅高於政府年初设定的「6.5%左右」目标。
在聚焦经济增速的同时,外媒也关注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的话说,2017年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国民经济稳中向好、好於预期,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实现了平稳健康發展。英国《金融时报》称,2017年中国经济在取得两年来最快增速的同时,在遏制债务过快增长引發的金融风险方面也取得进展。
展望2018年,新加坡《联合早报》称,外界普遍预计2018年中国经济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路透社援引分析師的观点称,2018年中国经济仍将沿着「L型」底部运行,在6.7至6.9%区间内波动。中共十九大召开后,多项改革措施料将出台,有助於稳定经济增长。此外,世界经济向好亦将利好中国经济。
路透社还指,对致力於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中国而言,弱化对GDP增速的过度关注,更注重提升经济质量和结构的改善,有利於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特稿】为高质量發展奠定基础
「2017中国经济年报」一系列超预期的亮眼数据,为走向高质量發展奠定基础。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经济总量跨过80万亿大关。如果说,GDP增速实现7年来首次反弹,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轻盈转身;那么,总量突破则反映出多年稳健發展的厚重积累。
中国经济根本性转折
将时间线拉长,从2000年跨越万亿美元大关,到2010年超日本居世界第二,再到2017年实现新突破,中国经济总量过去十馀年迅猛增长。将视野放宽,如今中国GDP占世界总量逾15%,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左右,超过美欧日贡献之和。
正如经济学家所指,中国经济一改过去数年连续下降态势,2017年可说是取得了重大转折性成就,稳中求进基础愈發牢固,为下一步高质量發展夯实基础。
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指,中国经济总量跨越80万亿关口意义重大。其一,总量增长表明中国自身不断發展,尤其人均国民总收入保持较好增势;其二,雄厚经济基础让中国有实力通过对外投资等影响全球经济,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師姚景源表示,2017年增长6.9%的成绩表明中国经济取得根本性转折,更为重要的是稳中求进为下一步高质量發展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稳』的基础得到了鞏固,『进』的成就在进一步显着。」他说,从2017年中国外贸实现由负转正并有两位数增长,连续五年新增就业达到1300万人以上,PPI五年来首次转正等国民经济的关键指标能够得出上述结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金碚认为,去年增长6.9%,与过往所取得的增长不同,关注点更偏向於增长质量,可以说这一成绩是近几年来各种政策努力下的一个集中体现,结果令人满意,符合提升质量的期望。
须警惕全球经济不确定性
值得留意的是,尽管中国经济表现出强劲韧性,但此前推出的幣策财策长尾效应逐渐减弱,加之金融强监管、楼市调控等影响或将完全显现,全球经济存在不确定性等,仍须对风险多加防範。
国家發改委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经济学家万喆强调,去年经济整体运行较好,与2016年货幣和财政政策干预和刺激有较强关联性;2017年经济前高后低也显示了此前政策的长尾效应正逐渐消弭。她直言,2017年金融强监管、楼市严调控等影响亦存在延后,或在今年会显现更为清晰。从外界因素看,全球经济的政治和地缘冲突等补缺型因素仍在扩大,对中国经济会产生的影响尚未可知。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亦认为,全球市场波动目前已明确的因素有美元加息、美国减税和对华贸易政策等,包括印度等發展中国家可能对华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也会影响到中国外贸發展。他直言,最终解决之道仍是中国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中国制造在全球的竞争力。香港商报记者敖雷
「挤水分」无碍 统计数据真实性
近期,天津、内蒙古等地的经济数据「挤水分」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昨日在国新办發布会上表示,近年来,通过统计改革的持续深化和统计制度的不断完善,统计数据品质得到很大提高,少数地方数据不会影响到全国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宁吉喆表示,天津等地的具体情况正在核实中,相关数据的最终修订和公布,将按照统计法律法规进行。对於少数地方、企业和单位存在的弄虚作假、违法违规的现象,无论是虚报、瞒报,还是拒报,都将依法依规处理。
宁吉喆介绍,中国采取分级核算制度,导致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据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将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据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相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