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日發布了2017年12月份及全年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CPI涨幅为1.6%,比上年回落了0.4%;PPI则由上年下降1.4%转为上涨6.3%,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的下降态势。2017年12月C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1.8%;P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4.9%。
分析认为,CPI的涨幅保持低位,与货幣投放的量并不匹配,其中或许仍是房地产作为资金蓄水池發挥的作用。PPI全年与CPI走势相背离,12月涨幅降低,说明国家的内需仍有问题。不过,也有专家认为,2018年PPI与CPI的剪刀差将明显缩窄,这将有利於成本上涨向下游行业转嫁、有助於中游行业的盈利进一步改善。
香港商报记者伍敬斌
CPI或将继续温和上涨
对於去年12月的CPI数据,万博研究院新供给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哲认为,2017年12月CPI同比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核心CPI同比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CPI与核心CPI的背离表明目前消费价格指数上行主要受到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影响,一般工业用品的价格未出现明显上行,前期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向下游的传导效应并不明显。预计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2018年一季度通胀将进入2时代,但日常工业用品价格传导不足,通胀总体压力不大。
财经评论人余丰慧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总的来看,全年的CPI都保持在较低水平,这对於民众来说固然是一个好事,但目前CPI的数值与货幣投放的量对比来看,其实是不匹配的。从2013年以来,中国货幣投放的量甚至超过了金融危机期间,但物价上的反映却并不是很强烈。其中缘由,或许是因为房地产对货幣的稀释作用。2017年,虽然房地产正在严厉的调控之下,但二线城市楼盘依然火热。现如今卖地收入依然很高、房地产投资和开發商的销售额也没有下降,房地产行业仍然是一个资金蓄水池。如此看来,CPI仍然在低位也可以理解了。12月份由於近年底,购物需求较大,再加上季节性因素,食物蔬菜价格上涨,CPI环比上涨,实在是不奇怪的,算是一种惯例。在农历新年前后,CPI还会继续上涨。
海通证券姜超预计,2018年1月CPI同比或回落至1.4%,2月可能跳升至2%上方,但或不会有市场预期的2.5%那么高。今年的政策重心仍在於防风险、去杠杆,意味着货幣政策难松。但在双支柱的框架下,监管政策密集落地会逐步加强宏观审慎的调控效力,有助於货幣政策向中性回归。
PPI增长放缓将持续
而对於PPI,虽然全年有6.3%的增速,但到12月势头减缓已经比较明显。余丰慧认为,中国的PPI在刺激之下已经有一阵子復苏了,12月增速的回落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年底,各个工厂都有完成指标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PPI出现增速下滑,说明不景气的情况比数据上反映出的更差。另外,PPI只是一个基础价格,最终还是要反映在CPI上,而CPI的低迷,实际上还是反映了国内需求不足。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则指出,中国PPI年末涨幅仍在5%附近,这意味着「2017年下半年PPI高位回落速度加快」的预期被证伪。PPI涨幅「坚挺」主要受到三个因素影响:一是严格程度超预期的环保督察,对工业品价格给予相应支撑;二是中国经济韧性仍强,需求侧并未明显下滑;三是由於限产协议延长以及地缘政治的影响,国际油价出现上涨。他预测,2018年PPI同比涨幅将进入下行区间,全年均值或为3.6%左右。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師李超也预测称,2018年中国将继续坚决推进环保限产,对工业生产价格的边际影响持续为正。不过,在翘尾因素回落的背景下,今年PPI中枢可能较2017年出现回调。
CPI与PPI背离显内需不足
余丰慧表示,可以看到,2017年的CPI增速与PPI增速是背离的。PPI在去产能力度如此之大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上涨,实是不易。但中国的去产能,主要是钢铁产业和民资企业,这一部分产能都归入到国有企业,所以2017年的PPI,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贡献比较高。中央说要增强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是有具体内涵的。内生动力一个是消费、一个是民间投资,现在的问题就是民间投资积极性不高,还老跑路。靠国有企业将PPI推高是不可持续的,CPI和PPI的背离,说明中国的需求还是有问题。
李超认为,从12月数据看,2018年PPI与CPI的剪刀差将明显缩窄,这将有利於成本上涨向下游行业转嫁、有助於中游行业的盈利进一步改善,工业企业的盈利改善持续性仍然较强。
【链接】消费金融将引领消费增长升级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昨日在北京發布的《2017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报告指出,消费金融将成为助力中国消费进一步增长和升级的抓手,并对整体经济转型产生促进作用。随着消费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主引擎,消费信贷市场亦發展迅速。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0月,中国居民消费信贷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规模比例为24.8%,达到30.6万亿元人民幣,其中短期消费贷款和中长期消费贷款占各项贷款总规模的比重分别为5.29%和19.46%。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鹏表示,消费金融使得金融产品和服务从政府、企业延伸至居民日常消费,从居民房产、汽车和耐用品消费拓展至日常消费品、旅游、教育和文化等领域,这种变化让消费金融逐步成为嫁接中国庞大消费市场和供给的桥梁。
报告同时指出,在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观念逐渐转变的背景下,消费金融将继续帶动中国消费增长,并从多方面促进经济转型、优化供给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