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的深化与创新,令「银行自营─货币基金─同业存单─理财─委外─债券」投资链逐步形成,但金融机构的层层「加杠杆」,却加剧了金融系统风险的积淀。对此,中央高规格会议多次强调「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一行三会」亦持续出台严监管政策。分析称,明年「防风险」、「去杠杆」的监管基调虽将延续,但金融领域监管料进一步趋严,且监管政策重点将从「急管理」转向「长效监管机制」的建设。
今年针对金融领域风险的防范力度不断增强,中央层面更多次强调「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预计,明年监管部门料续加快推进金融领域改革,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促使资金「脱虚向实」。从金融改革方向看,监管层将引导「表外」金融配给,并依据风险实质促使「回表」,藉此促进风险的显性化;另一方面,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依据市场发展实际,强化实施「效果评估」及监管指标体系完善,由「系统性金融风险指针」向「结构性因素」倾斜。
转建长效监管机制
浦发银行总行战略发展部高级研究员宋艳伟提醒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2018年经济工作的「三大攻坚任务」之一,「明年监管政策重点将从『急管理』转向『长效监管机制的建设』。」需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从严处罚」转变,着重处置重点风险,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并改进监管能力;与此同时,还需继续简化行政审批,推进市场化改革,在风险可控、可测、可承受范围内鼓励适当的金融创新。
他预计,明年将有更多监管措施出台,金融监管框架的逆周期性、资本监管权重、市场参与者透明度、流动性风险防范等均将进一步加强;此外,监管机构还将引导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业务风险隔离、金融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不断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交银金研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认为,明年金融监管领域「防风险」、「去杠杆」的基调不会改变,相关金融监管政策仍将陆续有来,监管力度会较今年更大;此外,明年落实资管业务新规、规范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发展,将是金融业发展的一大新动向。明年金融监管的协调性和全面性料将提升,且「一行三会」等监管部门将不断提高对金融市场变化情况的预判性和调控能力。中国应透过严格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创新,从而使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过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引导金融机构的新业务发展方向。
规避监管踩踏套利现象
宋艳伟指出,「明年中国将开启金融监管的新时代,其主要特征是综合监管、功能监管,及监管信息的共享。」他建议进一步完善功能监管,在保持机构监管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跨机构、跨行业、跨市场的功能性监管力度,强化「一行三会」金融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调,藉此构建无缝对接的跨行业宏观监管机制。
毛振华认为,未来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性,处理好监管强化与风险释放的平衡,规避监管踩踏、监管真空、监管套利现象的发生。他说,加强监管主体间的协调,有益于避免因「地盘意识」引发的监管真空,从而遏制金融机构跨监管套利,且可规避因同步密集监管而可能带来的「监管踩踏」,「未来金融监管应从『机构监管』向『机构监管与行为监管并重』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