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资讯
2017地方债發行收官 量降三成 更重提质
2018-01-02 08:00  点击:172

据路透社统计数据显示,在26日的雲南土储专项债和湖南收费公路专项债完成招标后,中国2017年地方政府债券發行正式收官,全年累计發行地方债接近4.36亿元人民幣,规模较2016年下降近三成。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接受本报记者採访时表示,相较於2015年和2016年的债务高峰期,今年已经从高峰期开始回落,更加注重经济品质的宏观环境约束了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

  经济提质约束發债

  今年2月有机构预测,2017年地方债总發行规模仍将在6万亿元到7万亿元,但实际上今年地方债發行规模与2016年6.05万亿元的总规模相比,明显下降。

  对於今年地方债發行规模较去年下降近三成的原因,赵锡军对记者表示,近期的宏观经济环境也發生了变化,从原来的规模扩张转化到现在的提高经济品质而非数量,这就约束了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对资金的需求亦有所放缓;此外,政府加强对地方债的管理,江苏、贵州两省日前就地方债问题问责数十名官员,使得乱發债乱筹资的行为有所减少。

  在金融严监管的「激盪2017」裏,债市不断走熊,到期收益率节节升高。「利率走高对今年地方政府债的發行有一定影响。」北京某券商固收分析師表示,但考虑到地方债置换将於2018年年中收官,今年被抑制的發行量,将於明年释放。

  曾告诫中央不兜底

  近期财政部再度吹风,与地方政府债务划清界线,告诫市场不要「幻想」中央买单。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称,要高度警惕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国企债务。不难看出,严管地方债、遏制隐性债已然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头戏」。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介绍,2013年中国开始出手管控地方政府依靠投融资平台大量發债的行为,但此后地方政府的依赖惯性无法在短时间内根除,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突破政策约束的情况,由此,监管部门的严控之手开始發力。

  在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看来,地方债的风险主要在於地方政府存在隐性负债,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举债,这会形成一些地方财政风险以及金融风险。「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地方政府通过各种通道举债,扩大了地方债的规模,而这些通道并不在已有的监管範围内,例如借道PPP借债、通过产业投资基金以及目前财政部正在發文规範的购买服务举债。」冯俏彬表示。

  明年置换约1.5万亿

  中国2015年开始了为期3年的地方债务置换,2018年年中将是地方债置换的收官之年;按中金公司的测算,2018年地方政府债券發行规模将达到4.1万亿至4.2万亿元,其中,待置换规模约1.5万亿元,与部分其他券商3.5万亿的估算差别较大;同时,随着今年城投债提前置换大幕的开启,明年城投债提前置换有望进一步增加。

  招商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徐寒飞表示,明年债务置换结束后,两类發行人存在风险加剧暴露可能,一类是被认定为政府债务但债权人不同意置换的發行人,另一类是存量债务未被认定为政府债务的發行人。「该时点重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亦是警示部分弱资质主体提前做好準备工作,防範债务风险加剧暴露的可能。」徐寒飞说。

  而对於债务置换后的风险,赵锡军对记者称,债务置换主要是把还债期限拉长,削平还债高峰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还债的压力,「但置换后如何处理好新的债务,仍然是地方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需要从长计议,离任的也要追责。」赵锡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