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资讯
中国重型机械公司董事长谈抓住RCEP机遇
2022-05-09 09:52  点击:144

      4月29日,“中国企业抓住RCEP机遇在行动”会议召开。会议由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主办,旨在助力中国企业在RCEP区域开放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施新发展。

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主席、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在致辞中分析了RCEP生效以来区域内各国经贸发展近况。他强调,RCEP协定实施的最重要和直接的目的是促进企业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从而实现区域及其国家经济增长。RCEP规则为企业合作发展构建了有利条件,当前关键是企业能否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如何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而采取经营行动。他结合RCEP签署后近1年多来的调研和最新情况,就中国企业抓住RCEP机遇提出了有关行动建议。

与会企业家、商协会领导人充分肯定RCEP生效实施的重大意义。中国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平、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济武、海螺集团董事长王诚、南通二建集团董事长杨晓东、中新国际运输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启云、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长杨晓京、越南中国商会会长顾朝庆、印尼中国商会总会常务副主席刘城、中国工商银行(泰国)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波、中冶置业(新加坡)有限公司CEO谭志勇等在发言中分析、交流、探讨了RCEP生效后企业抓住机遇、实现新发展的做法和计划,提出了增进合作发展的建议。

中国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平发言内容如下:

我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中国企业抓住RCEP机遇在行动”会议。感谢会议组织方的安排,让我有机会就RCEP生效后的机遇和挑战等话题,跟大家进行汇报交流,我的发言主题是“沿RCEP而上,拓‘一带一路’市场”。

中国重机是一家较早走出去发展的工贸企业,多年来,致力于为客户创造价值、与客户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工程承包、产品贸易、投资运营等主责主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特别是东盟地区如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围绕工业工程、清洁能源建设、水处理、交通设施等领域,建设了大批有影响力的民生工程。中国重机为“一带一路”带去中国的技术、设备、资本和服务,促进了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带动了当地就业,改善了生活环境,推动了经济增长,实现了互利共赢。

以柬埔寨为例,中国重机以BOT模式投资建设的柬埔寨达岱水电站,是在联合国注册的清洁能源发展项目,自2014年建成投产以来,年平均发电量9亿度,有效缓解了柬埔寨国家电力供应不足问题。同时,我公司先后以EPC总承包方式承建了大量输变电线路工程,覆盖柬全境所有省份,为柬埔寨国家电力基础设施改善和实现“村村通电”的民生工程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柬政府的高度赞赏和当地人民的真心欢迎。

今年是RCEP协议正式生效的第一年,意味着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量将形成一体化大市场,各成员国之间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员往来更为通畅,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重构,将推动东盟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领域合作进一步拓展,有利于中国重机在东盟地区拓展新的赛道、向新模式新业务转型升级。同时,RCEP加深了中国与区域成员国家的经济联系,使我国周边区域地缘政治地位更加稳定,降低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地缘政治风险,有利于中国重机在“一带一路”沿线进行市场深耕,与客户开展更多合作交流。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全球风险事件频发,对走出去发展的企业形成重大挑战,但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没有变,时与势依然有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国重机在新征程中将着力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是借力RCEP政策机遇,深挖“一带一路”广阔市场。RCEP通过协调跨境贸易和投资规则,加强软件“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则在推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具有极强互补性。中国重机将紧抓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东盟地区产业链价值链升级的机会,继续把东南亚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区域,在“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及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寻找机会。

二是坚持绿色低碳运营,构建国际化新发展优势。中国重机依托在东南亚地区清洁能源开发经验,推动工程承包、产品贸易、投资运营向绿色项目拓展,积极在东盟地区拓展生态环保产业、水环境治理、新能源等业务,注重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着力打造公司绿色运营品牌新形象。

三是深化属地化建设,促进国际化经营提质增效。当前疫情严重影响人员流动,地缘冲突带来全球经济通胀、债务增长、供应链动荡,企业海外经营进入高成本时代。中国重机坚持在目标国别开展属地化建设,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文化等全面推进属地化,提高目标国别当地资源配置、分包和用工的比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从属地化角度降低国际化经营的成本。

四是加强产业链协同,积极扩大公司“朋友圈”。中国重机坚持平等合作、优势互补合作、利益共享合作,充分发挥公司市场开拓优势、商务优势及整合能力优势,以开放的姿态强化与合作伙伴的紧密联系,主动对接国内资源,广泛联合想走出去的设计院、建筑承包商、科技服务商、金融机构,引导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大项目开发,实现共同发展。

来源:东盟商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