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私营经济的营商环境于第二季初转差。4月份,產出、新订单与就业同时下跌,而疲软的客户需求更促使企业收紧採购活动,导致库存大减。为催谷销售,企业不惜在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减价销售。商业对经营前景依然看淡,而供应链亦继续绷紧。4月份日经香港採购经理指数(PMI)为49.1,低於3月份的50.6,显示私营经济的景气度自去年8月以来首度恶化。
IHSMarkit首席经济师BernardAw表示,香港私营经济于第二季初转弱,PMI指数显示4月份营商环境恶化,並结束了今轮7个月的增长升浪。从新订单下跌、经营信心依然负面来看,整体经济在未来数月很可能进一步放缓。然而,新年开局向好,第二季很可能变得复杂。4月份数据的走势与香港本地生產总值约2.5%增长大致相符。
显示市场需求趋弱
BernardAw指出,PMI指数报跌也许並不令人意外,尤其当供应链绷紧、僱员市场紧絀的情况出现。投入品的供货持续延误,技能嫺熟的员工又不充足,產出水平显然受到掣肘。但明显地,本地和海外市场的需求转弱,而这或多或少受累于激烈的市场竞爭和低迷的营商气氛。PMI报告指出,由於客户需求下跌,企业相应地缩减採购活动,与近年半以来的做法截然不同,显示企业优先取用现有的库存应付业务所需。企业4月份减少採购投入品,导致库存水平受压,令採购库存进一步缩减至两年以来最快。虽然对投入品的需求下跌,但供应链却依然继续绷紧;有业者透露,纸张、电子元件等原材料供应出现短缺,而货期失准也是配送延误的原因。
同时,全球商品短缺导致原材料的投入品价格飆升,4月份数据显示企业支付的採购价格再度大幅上涨,也令整体的成本负担加重;但若单从採购价格的升幅来看,却是去年7月以来最低。面对激烈竞爭,企业为刺激收入而连续第二个月调低產出售价。再者,企业第二季初对业务增长的信心依然负面,而悲观情绪与竞爭加剧、中美贸易紧张、匯率走低、成本飆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