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2018“创新香港——国际人才嘉年华”於28日在亚洲国际博览馆开幕,为全球创新企业、投资者和人才搭建起交流的桥樑。与会者普遍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浪潮下,增进青年交流,把握人才机遇,对大湾区未来建设发展至关重要。
当天的活动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节系列——大湾区青年实习和就业的机会”论坛开始,隨后举办了系列分论坛,为促进大湾区青年交流,增加就业、实习机会建言献策。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主席吴学明对中通社记者说,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到11个城市,每个城市有自己的功能和行业定位,比如香港就有4个,包括人工智能、国际科创金融中心、生物科技、机器人。人才在找工作的时候必须要知道城市定位,把握好机遇,提早佈局进入相应行业,同时把自己的专长发挥到適合自身的城市。
吴学明表示,青年在融入大湾区发展中要努力装备自己,去倾听不同的声音。他鼓励大湾区的青年人多参加一些青年协会的交流活动,包括书法交流活动、羽毛球公开赛、音乐会等。他表示,未来大湾区会构建11座城市的一小时生活圈,会极大促进人才流动,希望青年们抓紧机会,儘快融入大湾区的发展。
澳门地產总商会副会长梁明辉出席论坛时表示,未来人才具有多元性和互补性的特点,大湾区人才与资源的流动会提供给青年非常多机会。由於三地有不同的文化,青年人一定要了解大湾区区內城市的最新发展政策与动態,努力成为国际化人才。
在分论坛活动中,猎聘网首席执行官戴科彬用大数据向青年分享未来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戴科彬在论坛上表示,在新经济发展趋势下,互联网行业会成为核心人才的第一需求地。互联网对传统產业也有升级、改造的作用,比如传统金融產业与互联网合作推出区块链等,传统企业转型需要人才,这将成一个趋势。
戴科彬表示,中国內地城市对海外人才的吸引政策日益多元化,包括北京、上海、西安人才新政,广州的红棉计划,杭州的全球聚才十条,成都的六项人才引进措施等,目前的人才政策非常利好。
戴科彬接受採访时称,今年中国內地有820万的毕业生,內地不缺人但企业依然找不到所需的人才。因为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人才並不適合企业要求,未来进一步的趋势是產学融合,企业更多地融入到教育中去,和高校联合办学。
在分论坛“科技浪潮来袭,传统金融人才將被淹没还是与之共舞”中,主要谈到未来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以適应时代需要。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金融学系主任张处教授指出,培养人才是多方面的,当下金融科技浪潮来势凶猛,包括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未来会结合其他学科进行人才培养。对此,科大开办了量化金融专业,毕业生工资是一般金融专业毕业生的两倍,科大同时开办首个金融科技专业硕士班,首次开始科学院、工学院、 商学院三院联合招生。
香港大学商学院毕业的程先生在参加论坛时对记者表示,他是香港本地生,在深圳、福州工作过一段时间,对內地的企业很感兴趣。香港在创新科技上优势不明显,希望今后和內地合作更紧密,同时发挥香港在金融科技、生物医学等方面的人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