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的报告中,有一个令人惨不忍睹的数字,就是香港纳米楼(实用面积不超215平方尺)落成数目,2014年只有64个,但2019年预测数目却高达1066个,5年内增幅近17倍。香港整体经济实力亚洲排名前列,但一般港人居住单位面积却越缩越小,相当之可悲。
报告所列三大困局中,「住得细」其实就是指港人越住越细问题。报告显示,如今香港人的平均居住面积仅为170平方尺,比邻近的深圳的300平方尺瓶新加坡的270平方尺及东京的210平方尺都细得多。
究竟实用面积215平方尺有多大,其实仅足够停泊1.6部普通的四门房车,即是住纳米楼其实同住车位差不多。停止大型填海后遗症大
纳米楼的出现,背后主因自然是楼价越来越贵,但亦与早年政府批出土地面积不大有关。由於环境保护原因,政府十几年前开始停止了大型填海,在2000年至2015年间填海只有约690公顷,供应下跌了八成。
「熟地」数目大体上有减无增,近年新批出土地更多是已發展区市区细地或新界山地,较大面积是启德發展区。土地细但需求多,發展商自然乐意将单位一分为多,提供更多单位。
报告又指出,事实上,香港目前已發展土地的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7400 人,比伦敦、纽约等大城市都要高,更几乎是新加坡的3倍。
港府过往低估土地需求
团结香港基金倡十四乡建3万公屋

黄元山(左)及叶文祺呼吁政府尽快增加土地供应。记者 蔡啓文摄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曾浩荣报道:团结香港基金發表研究报告,总结出香港土地规划存有「住得细、造得少、估得低」三大困局。该基金会副总干事及政策研究院主管黄元山表示,问题根源在於港府过去一直低估土地需求,需要再加快步伐增土地供应。基金会物色到两幅位於西贡十四乡的山坡地皮,初步估计可建3万个公营住宅单位,可供政府考虑發展。
支持香港大规模填海
对於土地供应专责小组预期最快本月底将进行公众谘询,黄元山指出,专责小组集中讨论的是长期供应,例如中部海域进行大规模填海等。而上述山坡地皮属无规划用地,不处於郊野公园範围,亦不在分区计划大纲图内,相信發展时间快於填海,料可解燃眉之急。他又强调,长期而言,支持政府大规模填海,但建议研究範围进一步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估算,未来10年的公营房屋供应量只有21.74万伙,低於港府提出的23.7万伙,更较长策会提出的28万伙欠缺逾6.2万伙。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叶文祺指出,主要由於未来10年政府依靠改划土地用途增加土地,但由於部分涉及绿化地帶的改划,可能面对强烈反对意见,亦涉及新發展区收地等程序,令供应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公营供应缺口或逾6.2万伙
叶文祺进一步指出,由於港府忽略了土地改划时间增长(延长了6个月至1.5年),私人住宅發展耗时增多(增加8个月至4.8年),以及新盘越来越细等因素。他续称,港府过去亦低估了土地需求,过去10多年停止大型填海造地及發展新市镇,「熟地」已几乎耗尽,未来10年的公营房屋供应中有约七成涉及改划土地,促请港府透过改划土地用途,提供兴建更多住宅。
团结香港基金推算,香港未来30年需要增加9000公顷土地,是政府《2030+》报告估算4800公顷的1.88倍。黄元山解释:「首先,《2030+》原文是指『至少』需4800公顷,第二,《2030+》并未计入改善香港人均居住面积的需要,基金的数字是基於港人将『住松一些』,居住密度比现在降低。至於30年多9000公顷能否达成?我相信绝对可以,因为以前都试过,只是过去十多年停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