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展经济 » 会展企业 » 正文

展馆空间新层次,构建年轻群体的精神场域

发布日期:2021-08-02  浏览次数:368

展馆在我国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从其发展根源上看,展馆的主要性质是公共文化的教育空间、服务空间和传播空间。从其发展脉络上看,展馆传播大致经历了以教化民众为主的教育性传播、以科学普及为主的知识性传播、以内容营造为主的休闲性传播三个阶段,且此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了我国历史发展中对于公共文化展示空间的历史任务。在新时代,社会又赋予了展馆新的传播方向,即精神性传播。

何为展馆的精神性传播?即在继承前三个传播脉络的基础上,超越人们对于公共文化空间的物质性需求,达到精神高度。这需要从展馆精神性传播的内涵、特征和传播路径三个层面去理解。

首先是展馆的精神性传播内涵。这是理解展馆精神性传播的原点。在展馆空间中,早期的实物展示创造了超越于书本的实物教育,后来的科学普及注重从知识体系层面对观众进行影响和构建,此两者皆是适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阶段性人民需求矛盾。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物质生活的爆炸式膨胀,人们需求已然超越了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展馆的传播形式也由此发生转变。先是以内容营造为主的休闲性传播,适应了人们对于文化旅游的需求。之后是以精神文化感知为主的精神性传播,使展馆空间达到新的发展层次,即注重空间对于观众的精神影响、精神塑造和精神共鸣。精神性传播的本质在于将教育性、知识性、休闲性融合于展馆空间中,突破实物设计和符号设计,创造适应观众需求的精神场域。

其次是展馆的精神性传播特征。在展示场馆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传播,均有其传播特征。在精神性传播中,主要有三种特征。第一是多元信息感知特征。当前的展馆空间不只是实物的,更是融合了数字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多感知空间,现如今的展馆中只有实物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创造超视觉的信息感知,将“视觉+触觉+听觉+想象力”有机组合在一起,成为实物和文字之外的“第三表达”;第二是定制化精神场域特征。当前,众多差异化的个人精神共同组成了社会精神网络,展馆空间便是这张网络的串联者,其需要在点对点的契合中对观众的精神世界进行映射、有针对性地激发观众精神状态,从而达到精神共鸣的效果;第三是超域传播特征。展馆的精神性传播不同于传统的前三者传播,前三者分别是基于教育需求的、知识需求的和娱乐需求的传播,有着物质层面的外源动力。然而,在精神性传播中,对于精神感知、自我世界的探索、外部世界的对话才是超越物质层面的内源动力。由此便在传播中形成了超地理界限、超文化界限的超域传播,与当下年轻人对公共文化的追求形成对应。

最后便是展馆的精神性传播塑造路径。在涉及其核心内涵与特征之后,需要谈一下如何将展馆空间建设为精神场域的路径问题。在展示空间中,形式设计和内容设计是普遍认知,不必赘言。笔者在此主要阐述两个手法,分别是技术手法和艺术手法。技术手法不同于技术手段,技术手法更倾向于对场馆空间的“精神调节”。即从观众对展馆有初步认知、到亲身来到展馆中、再到参观结束后,利用多线传播技术、互动技术、感知反馈技术,从全流程角度对观众的精神进行影响,将展馆的精神附加于观众身上,从而使观众从参观场馆的文化印象变为一种精神烙印。在艺术手法方面,相较于观众对展览信息的直接接触,在展馆中将隐喻、象征等艺术手法转化为空间语言,更能调动观众的“精神诉求+主动想象力”,从而使展馆从一场静态的信息接受转变为动态的精神捕捉。

综上所述,展馆的精神性传播是一个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话题,伴随社会发展水平的进步而出现新内涵和新回应。从当前实践来看,大部分展馆还处于教育传播、知识传播和休闲传播中,但蕴含在其中的精神传播已然生根发芽。换言之,精神性传播与前三者并不冲突,而是依存于其中,并在此基础上成为当前展馆空间建设的新方向。作为展馆的建设者和设计者,需要重新认识当前的展馆建设和发展环境,以便在未来抓住契机实现突破。

来源:中国贸易新闻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