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阶段性谋划,提出要“改善农村交通物流设施条件”。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提出要“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罗霞在接受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村振兴是今年党中央非常重要的战略部署,与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紧密相关。农村物流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其他农村经济活动提供了运输、配送、加工、仓储等基础服务保障。
罗霞认为基础设施是健全农村物流的末端配送。在农村公路建设上,建设货运公路是拉近农村与城市在生产资料之间的距离,国家应该鼓励更多的专业化大型物流公司向农村延伸。“比如产品从生产到运输,如何把最新鲜的一些东西配送到农村,这些末端都是相当的重要。现在很多民宿比较好,就靠自己去配送,但是成本就很高。如果有统一网络的话,它成本就可以降低,而且传播起来速度快。”
这次罗霞带来了《关于加强农村物流发展,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在建议中,罗霞提出: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既要把农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在健全农村公路规划、建设、管理、养护机制的同时,做好物流包装、仓储、运输车辆、冷链等配套基础设备配置,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农村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加强城乡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二、提升农村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我国农村地区传统散落居住、零碎化耕种的特性使得农村物流服务对象和服务需求呈现出分散性、周期性、动态性、多样性、小规模等特点,给农村物流组织管理带来了困难。一是加强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物流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物流中的应用,及时采集、整理、分析农村物流有关信息,实现农产品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和物流供应链快速匹配,应对农村物流规模性不足、分散化、农产品供需匹配失衡等问题,降低农村物流成本。二是加强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供应链智能化技术在农村物流中的应用,发展具有协同效应的农村物流供应链公共平台,实现农产品信息数据的正向追踪和逆向溯源,为农产品的生产、检测、周转、销售、品控、管理等提供智力支持。
三、探索满足农村市场需求的物流体系。农产品上行方面,在农村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基础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结合当地农产品特点打造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上行效率。消费品工业品下乡方面,加快培育农村物流市场的运营主体,引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积极发展共同配送模式;重视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优化投递作业流程,合理引入补贴机制,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点结构,在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农家店等当地居民比较熟悉的地点灵活设立物流网点。
四、加强农村物流相关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校企联合、校地合作等方式,制定合理培养发展方案,定向培养农村物流规划、运营、管理复合型人才,鼓励专业人才创业,或到相关企业、部门施展所学。同时,建立健全农村物流技能培训体系,开发数字化培训资源和案例教学库,拓宽培训渠道,拓展培训空间,提升培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