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丝路
新华丝路合肥9月8日电(张乐资)今年是中国自贸试验区设立十周年,也是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揭牌运行三周年。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安徽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触发了制度、开放、产业、创新和服务国家战略五大领域的深层次“变化”,改革创新成效显著。9月7日,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周年建设情况(第十七场)新闻发布会在安徽省行政中心举行,与会领导介绍了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年来的工作进展情况。
据介绍,三年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已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62项,其中21项为全国首创,6项经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批准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入选商务部研究院《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创新案例,提前两年基本完成112项试点任务;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0.1%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25%进出口、33%的实际使用外资、4%的新增市场主体、7%的税收,高地效应加快彰显,有力有效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方旭指出,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三年,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三年,是不断形成制度创新成果,加快科技创新引领的三年,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赋能产业集聚发展的三年。
聚焦闯新路,构筑开放新高地。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实施多个改革试点,降低通关成本,带动全省出口总量和增幅均历史性跃居全国第9。同时,不断提升利用外资规模、质量和水平。在开放通道通畅化方面,打造长江流域首个航运要素大市场,建设智慧口岸,开通多条国际航线,不断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在金融支持有力化方面,全面实施外汇管理改革,为片区企业办理外汇相关业务135.2亿美元。创新科创企业融资模式,为85家科创企业融资2.6亿元。银行机构累计为区内高端制造业、“双基”产业链投放信贷资金760亿元,近3年年均增幅超25%。
聚焦试制度,勇攀科创新高地。在创新成果方面,实施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经费改革,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孵化较多创新企业。在创新场景方面,打造汽车、安防、量子等创新应用场景,推广绿色金融等,支持低碳发展。在创新生态方面,集聚高校科研力量,建设科创平台,培育创新型企业,形成良性创新循环。自贸试验区累计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615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51家。
聚焦谋发展,壮大产业新高地。在主导产业集聚壮大方面,重点发展汽车、量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在产业人才创新引育方面,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助推招引约400个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落户。在产业平台不断强化方面,依托各类产业联盟和创新中心,打造长三角产业链,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
聚焦激活力,打造营商新高地。在市场化营商环境高效便利方面,开展行政审批“极简化”试点,做到同类事项平均承诺办理时限全国最短。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公平公正方面,颁布实施《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制定实施自贸试验区赋权特别清单260项。在国际化营商环境开放包容方面,实施人才、医疗等便利化措施,提供一站式跨境服务。
聚焦蓄动能,夯实联动新高地。省内联动有力有效,设立多个联动创新区,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实现全域开放发展。省外协作不断深化,与长三角区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在科技创新、要素流动、制度创新等领域取得突破,提升了对外开放水平。
方旭表示,下一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将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向海而兴,全力奋楫争先,推动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以更大力度深化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培育主导产业、强化组织领导,着力实施制度型开放、营商环境优化、国际贸易能级、双向投资合作、主导产业集聚、科技创新策源、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等七大提升行动,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打造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更好发挥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试验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