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丝路
近年来,安徽宁国聚焦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创业生态,有效激发各领域人才创新活力。每10万人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29万人,是全省少数几个人口净流入的县市。获评首批安徽省十大人才强县先进典型,并作为唯一县级代表在全省人才强省专题座谈会上发言。
“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机制
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构建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三位一体的协同推进机制。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探索成立市级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和重点市直部门成立人才工作专班及专项小组组织体系。推出“人才强市30条”,在教育、医疗、住房、引才奖励、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市场化引才等方面制定多项配套政策。推进人才与项目、招商、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同步考核招才与科创等重点指标,全力推动“双招双引”。
强化社会组织服务。通过引进科创团队,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引进、培育、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近年来,宁国市累计投入2.8亿元,建成14万平方米“宁国智谷”,为科创团队及人才创业提供免费优质办公场所,累计投入8800万元扶持科创团队。目前,已引进孵化科创团队26个,撬动产业资金近5亿元,实现定向育才、精准用才的“裂变效应”。
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发挥市场主体引才作用,重点围绕引进高层次领军型创业人才和企业急需的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出台企业多渠道引才鼓励政策。将工作履历、薪酬待遇等作为企业人才认定评价的主要参考,分层建立从院士到专科生的7类人才认定标准,同步对外来务工人员给予就业、住房等奖补政策。2022年,外来务工人员奖补金额达2900余万元。
“渠道+平台+政策”人才集聚机制
精准掌握企业、技术、产业需求,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的人才开发机制。
聚焦企业用人需求,创新模式订单服务。围绕扩大人才政策知晓度,提升政策兑现效率,创新开发“宁国人才码”,集政策发布、人才认定、政策申报、招聘信息、人才绿码等功能于一身,实现“码上扫一扫,政策全知晓”。2022年,引进本科学历及高级工以上各类型人才1300余名,其中,硕士及副高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1人、海外人才5人,累计吸引2415名大学生、40余支大学生团队来宁开展实践实习实训。
聚焦技术革新需求,搭建平台对接服务。借助长三角周边城市群中高校、科研院所等智力“富矿”,通过“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推动政校企合作联姻,分别给予各类研发平台相应奖励及资金扶持。先后建立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吸引27家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注册落户,70%以上的规上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5.67件,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位于全省首位。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提供政策靶向服务。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坚持普惠性政策与个性化政策协同发力,取消人才紧缺专业限制,将薪酬补贴、租购房补贴政策延伸到所有产业,人才标准放宽到大专学历及中级工层次,2022年人才政策兑现资金460余万元。积极鼓励重点企业给予人才股权激励,将人才薪酬作为产业人才分类认定的重要依据,在重点产业人才住房奖励及人才贡献奖评选中,赋予企业“自主荐才权”。2023年对企业推荐的23名高层次人才分别给予住房奖励,连续2年对企业推荐的20名人才给予人才贡献奖。
“政务+金融+生活”人才发展机制
完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构建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生活服务等全方面的综合扶持机制。
构建“政务服务链”。创新“政聘企培”方式,启动首批20名事业单位储备人才引进工作,同时建立政企人才“互挂”机制,先后选派11名机关干部、6名企业人才开展双向挂职,推动政企人才融合发展。既抓企业需求的研发类高层次人才,也抓为企业服务的事业单位专业人才。2022年以来引进教育、医疗等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82名。
构建“金融服务链”。通过“创业贷”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2022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815万元。把企业家群体作为人才的第一方阵,鼓励企业家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源优化和制度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成功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分阶段给予奖补1000万元;对在境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一次性给予奖补1000万元;对在北交所上市的企业,分阶段给予奖补600万元。
构建“生活服务链”。定期对人才开展走访慰问,落实优秀人才贡献奖励、人才公寓入住、子女择校入学、家属工作调动、医疗等生活服务保障,切实让广大人才感受到“宁国温度”。常态化组织人才开展联谊活动,促进人才交流成长。设立100万元困难人才关爱帮扶专项基金,对患重大疾病或遭遇重大变故的人才进行救助。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建成人才公寓1445套,累计兑现人才薪酬补贴1300余万元。(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