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4月,位于莫桑比克加扎省赛赛市的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稻谷飘香,上万亩良田再一次迎来丰收季。28台收割机、25台运输车穿梭在稻田,切割、脱粒、装车等工序一气呵成,呈现一片收割的繁忙景象。
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是由中非发展基金投资支持、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管理的中国在非洲最大的水稻种植项目,时任莫桑比克总统格布扎将这里生产的大米命名为“好味道”。自中铁二十局管理该项目四年来,“好味道”大米已经成为当地居民饭桌上的主食,不仅填饱了居民们的肚子,还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今年,疫情依旧笼罩在莫桑比克,项目面临的防疫压力只增不减。在确保项目全员身体健康安全的前提下,项目提前制定收割计划,始终将“防疫、收割,两手抓、两手硬”作为任务目标,切实实现颗粒归仓。
“项目每天安排专车接送我们上下班,每天发两个口罩,每天早晚测温、酒精消毒。”当地员工本尼在项目工作已经有4个年头,在疫情期间,他的很多朋友都相继丢失了工作,但他却可以继续在中铁二十局上班,不仅保障了自身健康安全,还为自己和家人保住了饭碗,他觉得非常幸运。
2月中下旬,受热带气旋极端天气影响,莫桑比克境内林波波河下游普降暴雨,林波波河水位急剧上涨,泵站、自流渠、防洪堤随时可能被淹没,项目面临着巨大的防汛压力。面对困难,项目全体人员众志成城、奋力抢险,组织和安排人员、设备,堵缺口、固堤坝,在春节期间,连续一个月奋战在抗洪一线,尽最大努力减少了自有和合作种植户的农田损失。“在田里和同事一起吃年夜饭的经历是头一次,但愿也是最后一次。”项目第二农场场长曹洪全回忆道。
“我看到很多中国人不顾危险,淋着雨加固堤坝、疏通沟渠,帮助我们减少了损失,我们很感动。”在去年疫情期间因以成本价领取了大米,有效应对了疫情的合作种植户阿黛利娜也动情地说。
目前,莫桑比克天气好转,项目抢抓晴好天气,全力开展水稻收割工作。为确保幼苗生长期避开12月份的高温天气,在水稻扬花时不受温度影响,根据前三季的种植经验,去年项目提前20天进行了水稻播种工作,因此本种植季的收割工作也较往年提前了半个月。“我们动员全体合作种植户,抓住晴好天气,帮助他们晾晒稻田,减少前期汛期带来的损失,积极组织收割,现在我们已经收割14430亩,入库7768吨。”项目负责人胡计高说。
为保证水稻收割工作顺利完成,项目积极推广机械化作业,协调合作种植户提前配备机械设施,为其提供机械调度和后勤保障等服务,提高收割效率,降低收割成本。本季有效种植水稻3.6万亩,合作种植1.2万亩,预计将于6月下旬全部完成收割工作。
据悉,中铁二十局带资管理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四年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中国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和资源引入本地,致力于提高当地农业水平,带领合作种植户开展水稻种植工作,并为当地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切实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保障当地粮食安全。到目前,项目累计带动当地居民就业14000人次,带领500余户合作种植户开展水稻种植工作,粮食亩产从200公斤左右达到400多公斤。
“以前,我们农户的自种地平均产量是每公顷3吨粮食,现在的合作种植地平均可以达到每公顷7吨,甚至9吨。”加扎省农业厅厅长拉蒂福对项目产生的收益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费罗是莫桑比克国有林波波河下游灌区公司一名农田和农产品管理员,他是较早一批获得项目配给试种地的人员。在项目中国农业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4公顷的试验田单产在几年间增加了近两倍,费罗的年收入达45万梅蒂卡尔(约合4.5万元人民币),家里也盖起了两层小楼房。目前,费罗的试种地逐渐成了当地示范田,他本人也成为了其他种植户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此外,项目还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引进无人机技术用于田间管理,打造现代化农业,项目逐步延伸产业链,实行多元化农业经营,使单一的水稻种植、生产、加工、销售链发展为集家畜养殖、大棚蔬菜、白酒酿造、牛肉加工等多种产业链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来源:中国贸易新闻网